EXPLAIN
查看对应SQL语句的执行计划
,或者使用show profile
查看SQL中每一个步骤的时间成本
。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SQL查询慢是因为执行时间长,还是等待时间长。若查询MySQL服务器的慢查询次数,则可以执行如下语句:
SHOW STATUS LIKE 'Slow_queries';
慢查询次数参数可以结合慢查询日志
先找出慢查询语句
,然后针对慢查询语句进行表结构优化
或者查询语句优化
。再比如,如下的指令可以查看相关的指令情况:
SHOW STATUS LIKE 'Innodb_rows_% ’;
使用场景:它对于比较开销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我们有好几种查询方式可选的时候。
SELECT student_id,class_id,name,create_time from student_info WHERE id >= 900001 and id <= 9000100;
mysql> show status like 'last_query_cost';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ast_query_cost | 21.134486 |
+-----------------+-----------+
1 row in set (0.00 sec)
SELECT student_id,class_id,NAME,create_time FROM student_info WHERE id = 988881;
mysql> SHOW STATUS LIKE 'last_query_cost';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ast_query_cost | 1.000000 |
+-----------------+----------+
你能看到页的数量是刚才的20倍
,但是查询的效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实际上这两个SQL查询的时间基本上一样,就是因为采用了顺序读取
的方式将页面一次性加载到缓冲池
中,然后再进行查找。虽然页数量(last_query_cost)增加了不少,但是通过缓冲池的机制,并没有增加多少查询时间。
SQL查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页加载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1.位置决定效率。如果页就在数据库缓冲池
中,那么效率是最高的,否则还需要从内存或者磁盘中进行读取,当然针对单个页的读取来说,如果页存在于内存中,会比在磁盘中读取效率高很多。
2.批量
决定效率。如果我们从磁盘中对单一页进行随机读,那么效率是很低的(差不多10ms),而采用顺序读取的方式,批量对页进行读取
,平均一页的读取效率就会提升很多,甚至要快于单个页面在内存中的随机读取。
所以说,遇到I/O并不用担心,方法找对了,效率还是很高的。我们首先要考虑数据存放的位置,如果是经常使用的数据就要尽量放到缓冲池中,其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磁盘的吞吐能力,一次性批量读取数据,这样单个页的读取效率也就得到了提升。
MySQL的慢查询日志,用来记录在MySQL中响应时间超过阀值的语句,运行时间超过long_query_time
值的SQL,则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
中。long_query_time的默认值为10秒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
如果不指定存储路径,慢查询日志将默认存储到MySQL数据库的数据文件夹下。
如果不指定文件名,默认文件名为hostname-slow.log
慢查询分析已经开启,同时文件保存在/var/lib/mysql/hostname-slow.log.log文件中。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mysql>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 = 1; # 全局
mysql> show status like 'slow_querie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Slow_queries | 5 |
+---------------+-------+
1 row in set (0.01 sec)
#得到返回结果集最多的10个SQL
mysqldumpslow -s r -t 10 /var/lib/mysql/hadoop103-slow.log
#得到访问次数最多的10个SQL
mysqldumpslow -s c -t 10 /var/lib/mysql/hadoop103-slow.log
#得到按照时间排序的前10条里面含有左连接的查询语句
mysqldumpslow -s t -t 10 -g "left join" /var/lib/mysql/hadoop103-slow.log
#另外建议在使用这些命令时结合|和more使用 ,否则有可能出现爆屏情况
mysqldumpslow -s r -t 10 /var/lib/mysql/hadoop103-slow.log | more
mysql> show profiles;
+----------+------------+--------------------------------------------------+
| Query_ID | Duration | Query |
+----------+------------+--------------------------------------------------+
| 18 | 0.00115275 |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 |
| 19 | 0.00005100 |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
| 20 | 0.00137050 |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
| 21 | 0.00117325 |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
| 22 | 0.00119925 |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
| 23 | 0.00252550 |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
| 24 | 0.00218475 |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Slow_queries%' |
| 25 | 0.00041325 | SELECT * FROM student_info WHERE stuno = 3455655 |
| 26 | 1.58461100 |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tuno = 3455655 |
| 27 | 1.27094075 |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name = 'oQmLUr' |
| 28 | 0.00149875 | show status like 'slow_queries' |
| 29 | 0.00195000 | show variables like 'min%' |
| 30 | 0.00147475 |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 ' |
| 31 | 0.00130400 |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_query_log%' |
| 32 | 0.00141200 | show variables like 'profiling' |
show profile cpu,block io for query 5;
定位了查询慢的SQL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EXFLAIN
或DESCRBE工具做针对性的分析查询语句。
MysQL中有专门负责优化SELECT语句的优化器模块,主要功能:通过计算分析系统中收集到的统计信息
,为客户端请求的Query提供它认为最优的执行计划
这个执行计划
展示了接下来具体执行查询的方式,比如多表连接的顺序是什么,对于每个表采用什么访问方法来具体执行查询等等。MySQL为我们提供了EXPLAIN语句来帮助我们查看某个查询语句的具体执行计划。
table:有多少张表EXPLAIN后就有几条记录,temp表也算,比如查询中包含两个表,则分别说明对s1表和s2表的访问方法是什么。
id:
从上往下顺序执行
id值越大
,优先级越高
,越先执行
select_type:
不包含UNION
或者子查询
的查询都算作是SIMPLE
类型,连接查询也算是 SIMPLE 类型
(多表连接)
的形式,并且该子查询是不相关子查询,该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关键字代表的那个查询的select_type就是SUBQUERY(多表连接)
的形式,并且该子查询是相关子查询
,则该子查询的第一个SELECT关键字代表的那个查询的select_type就是DEPENDENT SUBQUERYtype:
执行计划的一条记录就代表着MySQL对某个表的执行查询时的访问方法
,又称"访问类型",其中的type列就表明了这个访问方法是啥,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标。比如,看到type列的值是ref,表明MySQL即将使用ref访问方法来执行对s1表的查询。
访问方法有几种: system, const, eq_ref,ref,fulltext, ref_or_null,index_merge,unique_subquery , index_subquery ,range, index , ALL。
const:当我们根据主键或者唯一二级索引列与常数进行等值匹配时,对单表的访问方法就是const,比如: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WHERE id = 10005;
eq_ref:在连接查询时,如果被驱动表是通过主键
或者唯一二级索引列
等值匹配的方式进行访问的,则对该被驱动表的访问方法就是eq_ref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inner join s2 on s1.id = s2.id;
从执行计划的结果中可以看出,MySQL打算将s1作为驱动表,s2作为被驱动表,重点关注s2的访问方法是 eq_ref,表明在访问s2表的时候可以通过主键的等值匹配来进行访问。
ref:当通过普通的二级索引
列与常量进行等值匹配时来查询某个表,那么对该表的访问方法就可能是ref。
ref_or_null:当对普通二级索引进行等值匹配查询,该索引列的值也可以是NULL值时,那么对该表的访问方法就可能是ref_or_null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WHERE key1 = 'a' OR key1 IS NULL;
index_merge:一般情况下对于某个表的查询只能使用到一个索引,但单表访问方法时在某些场景下可以使用Intersection(交集)、Union(并集)、Sort-Union这三种索引合并的方式来执行查询。我们看一下执行计划中是怎么体现MySQL使用索引合并的方式来对某个表执行查询的: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WHERE key1 = 'a' OR key3 = 'a';
unique_subquery:类似于两表连接中被驱动表的eq_ref访问方法, unique_subquery是针对在一些包含IN子查询的查询语句中,如果查询优化器决定将IN子查询转换为EXISTS子查询,而且子查询可以使用到主键
进行等值匹配的话,那么该子查询执行计划的type列的值就是unique_subquery,比如下边的这个查询语句: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WHERE key2 IN (SELECT id FROM s2 where s1.key1 =
s2.key1) OR key3 = 'a'; # 子查询查id
index_subquery:index_subquery与unique_subquery类似,只不过访问子查询中的表时使用的是普通的索引
。
range:如果使用索引获取某些范围区间的记录,那么就可能使用到range访问方法。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WHERE key1 IN ('a', 'b', 'c');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WHERE key1 > 'a' AND key1 < 'b';
index:当我们可以使用索引覆盖
,但需要扫描全部的索引记录时,该表的访问方法就是index
mysql> EXPLAIN SELECT key_part2 FROM s1 WHERE key_part3 = 'a';
ALL:最熟悉的全表扫描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一般来说,这些访问方法中除了All这个访问方法外,其余的访问方法都能用到索引,除了index_merge访问方法外,其余的访问方法都最多只能用到一个索引。
key_len: 实际使用到的索引长度
帮你检查是否充分的利用上了索引,值越大越好
,主要针对于联合索引
,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ref:当使用索引列等值查询时,与索引列进行等值匹配的对象信息。比如只是一个常数或者是某个列。
rows:预估的需要读取的记录条数值越小越好,使用索引查到的行数。
filtered:某个表经过搜索条件过滤后剩余记录条数的百分比
说明:rows是使用索引初步估算的行数,这些行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是我们真正查的记录,需要根据查到的记录再回表,rows*filtered就是真正的我们要查的记录。
Extra:
Using index condition:有些搜索条件中虽然出现了索引列,但却不能使用到索引,比如下边这个查询:
mysql> SELECT * FROM s1 WHERE key1 > 'z' AND key1 LIKE '%a';
我们说回表操作其实是一个随机IO,比较耗时,所以上述修改虽然只改进了一点点,但是可以省去好多回表操作的成本。MySQL把他们的这个改进称之为索引条件下推(英文名: Index Condition Pushdown )。
join_buffer:在连接查询
执行过程中,当被驱动表
不能有效的利用索引加快访问速度,MySQL一般会为其分配一块名叫join buffer
的内存块
来加快查询速度
,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基于块的嵌套循环算法
。之后的章节会详细学到。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INNER JOIN s2 ON s1.common_field = s2.common_field;
在对s2表的执行计划的Extra列显示了两个提示:
Using join buffer (Block Nested Loop):这是因为对表s2的访问不能有效利用索引,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join buffer来减少对s2表的访问次数,从而提高性能。
Using where: 可以看到查询语句中有一个s1.common_field = s2.common_field条件,因为s1是驱动表,s2是被驱动表,所以在访问s2表时, s1.common_field的值已经确定下来了,所以实际上查询s2表的条件就是 s2.common_field =一个常数,所以提示了Using where额外信息。
Not exists:当我们使用左(外)连接时,如果WHERE子句中包含要求被驱动表的某个列等于NULL值的搜索条件,而且那个列又是不允许存储NULL值的,那么在该表的执行计划的Extra列就会提示Not exists额外信息,比如这样:
Using filesort:很多情况下排序操作无法使用到索引
,只能在内存中(记录较少的时候)或者磁盘中(记录较多的时候)进行排序,MySQL把这种在内存中或者磁盘上进行排序的方式统称为文件排序(英文名: filesort)。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s1 ORDER BY common_field LIMIT 10;
filesort
的方式进行排序的记录非常多,那么这个过程是很耗费性能
的,我们最好想办法将使用文件排序的执行方式改为使用索引进行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