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郑重地去解读一篇文本,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第一能力,而我却急缺这种能力。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有序组织群众过木桥脱险,而他自己和儿子却因失去最佳过桥时机被洪水无情吞没的感人故事。
每次读这个故事,我都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声音哽咽,眼泪直流。这不正是小说产生的艺术魅力吗?
灯光下,一个人边读边思,慢慢开始寻得《桥》产生巨大感染力的方法。
一、把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给小说中的人物以典型的环境,让环境来烘托人物。
《桥》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党员,一位普通的村支部书记,一位普通的农村老汉。如何化普通为伟大?给人物一个典型环境是不错的方法。
《桥》以环境开篇。黎明十分,大雨瓢泼,山洪暴发,情况危急。突如其来的山洪惊醒了沉睡的人们,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洪水的暴涨。
大雨、山洪、死亡的威胁,木桥成了唯一的救命桥。紧张恐怖的环境为人物出场做足了铺垫。
直到第七自然段,老汉才出现在读者眼前。经历了慌乱与恐惧,大家见到如山一般的老汉心中像吃了定心丸,自觉听从指挥有序过桥。
典型的环境让人物的精神放射夺人的光芒。没有关于雨、山洪、桥描写,老汉的艺术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二、利用悬念创造悲壮的艺术魅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的跌宕起伏出人意料让读者身临其境,欲罢不能。悬念是小说创作必用手法。
老汉要求党员最后过桥,突然一个小伙子穿插在普通群众里,他一把揪出,然后愤怒大吼,像只豹子。
这个小伙是谁?和老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凶......一个个问号在心中。当只剩下两人未过桥时,老汉还是吼,但是这声吼叫已经与前面截然不同。读到此处,大家的心中依然问号挂起。
直到小说结尾,悬念才解开。原来,那个被揪出的小伙是老汉的儿子。每一个读到结尾的人,心灵无不被震撼。老汉的艺术形象真的如山一样屹立在眼前。
三、运用多种描写让人物变丰满
描写是文章的血肉。想要塑造人物形象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描写。
《桥》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老汉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了细致描写。
老汉在洪水面前处变不惊,用他的镇定给乡亲们以靠山的安全感。
老汉的语言描写最多,把他处理问题的冷静,危机时刻对违反原则小伙的愤怒,生命最后关头对儿子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党员排在后面!”这一句话捧出老汉的一心为民的宗旨。这句话是他伟大精神的力量源泉。老汉牺牲了,他的精神必将发扬光大。不由得想到黄文秀,她和老汉一样被洪水夺去生命。人虽然逝去,但是精神永存。
第一次正儿八经解读一下文本,感觉自己要提高的东西太多。还是扎扎实实读书学习吧 ,今天播种,明天才会收获。
《桥》原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dè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