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心”的追踪的故事。
主要人物就是两个,一个我,一个先生。在上半部分,我始终是一个主体,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在偶然间遇见先生,便被先生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住,从此便与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01先生的故事,疑团重重,悬念紧抓读者的心
小说的开头,我不断地主动去接近先生,尽管先生常常回应被动且冷淡。令作为读者的我总感到十分地好奇,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孜孜不倦地主动靠近?随着阅读的深入,才慢慢理解,其实同样作为一个我何尝不是内心深处和年轻时的先生是同类人呢?一样的正直道义,一样的喜欢沉浸在读书当中,一样的对未来迷惘而不知所终,一样地善于观察人。
只是,年轻的我正值观察人,探索外界的跃跃欲试的状态,而人到中老年的先生却似乎已经对外界没有任何探索的欲望了。我对先生的第一印象便是好像在哪里看过先生,而周遭的世界对先生仿佛没有任何作用。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于是,我们才慢慢意识到“我”的孜孜不倦的主动接近先生的行为。
同时,夏目漱石先生不时制造一些悬念,比如先生在固定时段一定要一个人去为一个朋友扫墓却不肯道明原委,比如先生的父母在其还是学生时就相继离去了,比如先生明明有学识渊博却偏偏不去社会上做事拼一番作为,比如先生没有工作却可以无忧地生活,比如明明“我”很敬重先生,可先生却说自己不值得敬重,甚至先生劝告“我”在父亲去世之前要做好财产分割之事……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我们读者的心也渐渐被吸引,继而便舍不得放手,紧紧地跟随着。
02 “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故事读到上半部分的尾部,“我”离开东京,回到家乡。情节的场景基本就转换到了乡下。这时候,先生便慢慢退入了幕后,但却常常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尽管“我”在面对病危的父亲时,忙碌劳累到不行,却总没有忘记先生。先生的思想,先生说过得话语总是不时的出现。甚至当接到先生的厚厚的书信的时候,“我”竟然选择了抛下随时会辞世的父亲一个人前往东京。为什么会如此?“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想要以此表达什么?我们开始疑惑。
正如前面所说,“我”是一个敏锐的、喜欢观察人的人,正因为如此,“我”才会紧紧地追踪着先生的心。那是在“我”和先生的相处中渐渐塑造出来的形象。先生的一些世俗的言语让“我”震惊,以及后段记叙“我”对财产之事一直未提的细节大致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理想的年轻人,还不被世俗所污染。
这样一来,“我”对父亲和乡间的一切相对比较淡漠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父亲和乡间的一切都是比较现实的一面,而“我”是理想的一面。现实和理想是无法相融的。也因此,“我”才会说父亲也仅仅是一个父亲罢了,而先生则不仅仅是先生。先生就像一束光,一束可以引领自己更好地追逐理想的光。而当“我”关注着先生的一切的时候,才渐渐地发现先生似乎在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太多曲折的路,以至于先生的理想之光上明显覆上了一层暗暗的光影。因此,面对病危的父亲,面对先生可能自杀身亡的可能,“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踏上前往东京的列车,并且沉下心来阅读先生长长的书信。
我需要知道自己崇敬的先生理想道路上到底存在一个怎样的阴影,需要以此来指引自己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很明显,“我”是一个追逐理想的人。
03 “心”的真相:人性中的利己主义害人害己
故事的下半部分是先生的遗书。先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们一点点揭示了他背后的故事。这正是“我”包括读者最终追求的真相。
夏目簌石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致并且成功,在先生的自述下,故事的来龙去脉一点点浮现出来。
在故事的开头,先生其实是一个带着巨大心结的人。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他的心结到底是什么。而作者通过先生的遗书在慢慢给我们展示他的心结所在,以及最后先生如何对待这个心结。
先生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理想、正直、真诚的大学生。即使了父母的离世也没有对他的性格造成什么改变。在真正伤害他的事件发生之前,他应该说一个生活非常幸福的年轻人。当那件事——发现叔父以及周围的亲人恶意吞没他的财产的行为发生之后,先生便遭受到了重击。他第一次认识到人性的自私与恶毒,这与他原本简单纯净的理想世界完全不一。从此以后,先生便渐渐对人失去了信任感。他竖起他的坚硬的心壳,揣摩着周遭的世界,小心翼翼地沉入读书的天地。
直到他遇到了房东夫人的小姐,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倒是小姐成为他的妻子确实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正是这一段过往,成了先生永远的心结。
当先生热烈而隐秘地爱着小姐,他开始慢慢找回了幸福的感觉,尽管他还是不断地观察和审视着人心,以防受骗。与此同时,先生本着一颗帮助孤僻执著并陷入困境的理想主义的朋友的一颗心,邀请和自己一起住的朋友K也加入了这个只有房东军人夫人和小姐的住宿家庭。这本是一件令人感到温暖的事情。可是很快,敏感的先生开始发现朋友K 和小姐慢慢有了较为亲密的来往。这时候,嫉妒和怀疑之心开始与日俱增。人性的利己主义在正直善良的理想主义面前渐渐开始了搏斗。
在夏目漱石精彩的心理刻画当中,我们看到年轻的先生不断在两者之间拼命的挣扎。直到朋友K向先生倾述自己爱上小姐的时候,强烈的恐惧和嫉妒之情使得先生还是选择了利己主义。他为了能够成功赢取心仪的小姐运用计谋不动声色地击垮了将他当做知心朋友的K。击垮的结果是双重的,他成功地得到了赢取小姐的许可,可是也使得K最后失去了获取生的希望,迅速决定了自杀。
K 因为先生失恋选择自杀最终导致了先生极大的自责和痛苦。先生清楚地意识到了自身正直理想的外壳下也藏着一颗自私的黑暗之心。意识到自己和曾经憎恨的自私的叔叔其实没什么两样。由此他对人失去了一切关注的兴趣。从此以后,他背负着强烈的愧疚和矛盾之心苟活于世。要不是因为妻子的存在,他大概早就选择了自我解脱。
也正是在故事叙述者“我”的推动下,先生找到了解脱的机会,终于还是选择了自我了结,结束这个苟活于世的身心。
故事到底就结束了,留下震惊的“我”和千千万万个读者的我们。夏目漱石实在是高明的很,他对人性的解剖是将人性的黑暗与自私放置在正直且令人敬重的高知分子身上去展现,其给人的震惊和反思足够彻底而深刻。
无情的解剖,造就无与伦比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