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写就“荒唐言” 情人方解“其中味”

——《红楼梦》作者自题绝句浅析

开篇一席话,费解几百年。《红楼梦》不会自己开口说话,就需要读者去体会、去发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正因为其中之味难解,才引得许多仁人志士争相解读,一时蔚为大观。就小说开头的这首诗,值得我们好好思量一番。


作品开篇就说,“满纸荒唐言”,既然荒唐,何必费尽心血创作出来;如果不荒唐,作者又为什么说是“荒唐言”呢?

表面上的荒唐。只要翻开《红楼梦》,开天辟地的神话使人回到宇宙产生之初,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让人处在天地初分之时。还有“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弃置未用的顽石等等。顽石也就罢了,自经锻炼之后,还通灵性,自怨自叹,日夜悲号。还有山上的花花草草、一木一石,居然能修成了人体,成人也就罢了,还爱慕人间荣华。这可能就是作者故意造就出来的荒唐境界吧!正是这种表面上的荒唐,背后却隐含着宇宙人生的至理,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结论上的荒唐。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就是现实,人的一生总不免各种形式的“苦奔忙”,苦苦追求而来的“盛席华筵”,也难免“终散场”。各种各样的“悲喜”,如虚似幻,虚实不定;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去掉浮华,尽显荒唐。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结果,那么他的一生必定会是荒唐的一生,因为万事终将成空;但如果一个人能重视生命的过程和质量,他将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因为他度过的每一天都将是充满意义的一天。

作者口中的荒唐。作者评价自己的作品,只好说这只是一些荒唐的故事了,只能供大家喷饭供酒。谁料正是《红楼梦》这样一部荒唐言,却引得无数读者,几百年来难以释怀,可见读者的眼睛不但雪亮,心里也并不糊涂。也就是说,要从荒唐眼中发现人生的真谛,没有一双慧眼是不行的。


“荒唐”之言未必是真,但“辛酸”之泪似乎不假。可作者为什么要留下辛酸泪呢?

首先,辛酸泪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流。作者经历了从繁华到萧条的变化,人生感悟自然丰富,写就一部《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每个人身上的问题。世间既然没有十全十美之人,一个人又能通过这面镜子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姿态,或许就会迎来一个不一样的明天。这也许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鉴,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经受类似的苦痛,趋吉避凶、防微杜渐的苦心要旨。但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作者自己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想起当日之情景,自是心酸不已。

其次,辛酸泪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而流。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套用这句话:“我翻开《红楼梦》一查,这小说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血泪’!”其实“吃人”和“血泪”还可以互用。也就是既看出“吃人”,也看出“血泪”。这也许才是“辛酸泪”的主要原因。作者既写出了繁华之下的吃人本质,又写出了荣华背后的血泪现实,那么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流泪最多的也莫过于作者。

最后,辛酸泪为缺少知音而流。“红学”原来只是“红楼”之外的人对谈论《红楼梦》的人的一种调侃。这倒也罢了,因为不了解,导致不理解,情有可原。可谁知到了最后,红学竟然演变成了和《红楼梦》关系很小的一门学问,甚至可以抛开《红楼梦》的文本建立所谓的红学。作者曾经退而求其次,称《红楼梦》至少可以消愁破梦,没想到竟连这样微小的功效都没达到,如果作者果真地下有知,流下知音稀少的泪水也算不上奇怪!难怪作者早就预料到“谁解其中味”,至此不得不承认作者的高明!


“都云作者痴”是这部书产生的关键。就是作者这个“痴”人,怀着满腔“痴”情,为闺阁女子立传,为青春年华造影,让人生最美好的情感常驻人间,这可能才是作者真正“痴”的地方所在。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即使不想或不能通过读经参加科举考试,像曹公这样的读书人,能书善画,又有诗才,以卖字画为生,也不失为一种谋生手段。可他却偏偏写什么小说,既不能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成就不了文学家的美名,甚至还有因文字获罪的风险,除了曹公这样的痴人,谁还愿意去做这样的傻事呢?从这方面来讲,不要说他的“痴”当时少有人能理解,就是换到今天,也难觅知音。

 “我们最容易责备一个人的痴的,一个是痴心于艺术,痴心于永恒,痴心于一种非功利的这样一种精神的升华。第二是痴心于情,用一种与天地同辉的,与日月同在的,与江河一块奔流的,这种情感来拥抱一个人,来爱一个人,来为这个人付出代价直至生命。你有过这么一次体验,痴过这么一次,我觉得挺棒。”(《百家讲坛》节目之王蒙《<红楼梦>的 “言”与“味”》)一个人是痴心于艺术,是进行灵魂的拷问,从而迸发出永恒的光芒;而一个人痴心于情,则是燃烧生命,最后只能留下一堆死灰。世俗之所以责备这些痴人,就因为他们只知道精神的升华,而不懂功利的好处,就因为他们只知道无怨无悔的爱恋,而从来都不要求回报。


“谁解其中味”才是红学界争相解味的原因。《红楼梦》的作者曹公不但痴心于情,用生命的血泪书写“情”,还痴心于艺术,以一种不死不罢休的态势直面现实。作者在爱的世界里至真至纯,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在情的灰烬中重生,不但没有被情击倒,反而想要拯救陷入情之泥潭者的灵魂。不但表现出了“情”的极致,还阐述了“艺术”的真谛。王蒙先生说得好,不管是痴心于艺术,还是痴心于情,一个人只要有这样一次体验,他都觉得挺棒。我也觉得这样挺棒。正因为王蒙先生既有痴心于情的体验,又有痴心于艺术的经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解味人。因此,没有过痴心过情,就理解不了作品中难能可贵的那种感情;没有过痴心过艺术,就更不会理解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苦衷。也就不可能懂得“其中味”了!

开篇的这首小诗,是对小说表面的形象说明,又是对作品意蕴的深度概括,不但对创作者出发点进行了准确的解读,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难解的谜题。让读者跟着这些问题,常读常新,走向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红楼”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痴心写就“荒唐言” 情人方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