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王朝兴亡,历史变迁,谁人评说

“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从南明的灭亡看透人性的荒唐。”

《南明史》的书封上,注着这两句话,眼神扫过,着实让人有种痛感和唏嘘之叹。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学院派史作,是一部了解明朝历史的必读之书,一版再版。

这套史书的作者顾诚,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也被学术界誉为“学术苦行僧”。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顾诚先生治史严谨的真实写照。

南明史1.jpg

为了撰写这部《南明史》,顾老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他查阅了大量的文史档案、文集、私家记述、地方志等文献,经过反复论证,本着对历史负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及不违心并迎合某种思潮或论点的初心,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主张。

首先,就南明历史的时间划定,顾诚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灭亡开始,以李来亨茅麓山战役作为结束,时间跨度为20年。

其次,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南明史著作,还有两个主要特点,作者自序为:

  1. 写作逻辑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主线,而是以大顺军及大西军余部、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

  2. 全书的脉络强调的是,耗时20年汉族与少数民族抗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各抗清团体内部部分主要将领,钩心斗角,内耗严重,抗清力量大大丧失。

基于以上的写作逻辑及主导思想,在书中顾诚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刻的剖析和评判。独具洞见。

南明史2.jpg

自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灭亡后,以大顺军、大西军、郑成功为主线的抗清斗争,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此起彼伏。

清军在占领各地方城池后,滥杀无辜,屠城悲剧屡发生,比如“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并强制推进“剃头令”和“圈地令”,以希望快速收服民心,巩固清政权。

清军的这些残暴举措在全国激起了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顽强抵抗。民族矛盾也迅速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各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清斗争。

主要有三条抗清战线:

大顺军在李自成牺牲后,两路西顺军余部会师融合,军队实力逐渐增强。但因缺乏一位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凝聚力却逐渐减弱,各军团各行其是,离心离德,战斗力不似之前,大大减弱。

虽然,大顺军与“隆武政权”制定了“联明抗清”的协议,但由于自身的软弱和遭受隆武政权官绅的算计、陷害,导致大顺军在之后的抗清斗争中,虽经浴血奋战,但仍难有大的战果。

南明史3.jpg

大西军在孙可望的率领下,挥师到云南抗清,同时他在云南、贵州、四川实行了有效的政治、军事、民生政策和举措,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增强了大西军的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之后的抗清运动打下了基础。

为了抗清,大西军与“永历朝廷”制定了“联明抗清”的统一阵线。但由于永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争斗,以及对农民军的敌视,并实行了对其防范和排斥的方针,导致各方关系无法形成合力和力量,最终丧师失地,被清军各个击破。

此外,大西军领导人孙可望由于自己心怀野心,挑起了南明大西军内讧,最后自己降清,这也是造成大西军抗清斗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虽然,大西军后继领导人李定国能征善战,在抗清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但随着他的病死,大西军余部的抗清斗争也走向结束了。

原大西军,大顺军的将领们,如李定国、刘体纯、李来亨等将抗清斗争坚持到最后一刻,浴血奋战,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果,书写下可歌可泣的壮烈史诗。

南明史4.jpg

在南方,郑成功为了扩大自己在东南抗清的力量和基础,在清军主力攻打西南时,与其展开了长江战役,在清军兵临城下时,却中了守城清军的诈降计,错失良机,导致南京战役失败,退出长江。

郑成功志大才雄,目光远大,在南京战役失败后,他制定了“兴师驱荷、收复台湾”的战略决策。

经过英勇历战和智取,荷兰殖民者最终缴械投降,灰溜溜地退出台湾。

郑成功为维护祖国神圣领土、民族尊严,做出了伟大贡献,永载史册,光照千秋。

纵观南明20年的历史,及抗清复明斗争的全过程,试想,如果南明与大顺军、大西军团结一致,减少内斗,全力落实“抗清”统一战线,那么,历史将重新改写。

南明史5.jpg

在《南明史》这套书里,顾诚着重分析了各派势力的成败得失,并且,他是以哪一种权力取胜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破坏最大,最有利于推动社会前进为褒贬的标准在阐述。这个观点颇为客观。

同时,从顾诚所有的论证和分析中,读者也能从朝代更迭的腥风血雨中,洞悉人性的善与恶,并且,一个人的善与恶,也是会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化而相互转换,并不绝对。
历史中,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的一个小念头的变化,也将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顾诚先生这一严谨尊史的治学精神,在当今十分可贵,尤为难得。

(图一/图五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明史》:王朝兴亡,历史变迁,谁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