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新巅峰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新巅峰家庭教育2019.4.9日晨间分享《你现在工作不如意,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成绩太好了》
每年的6月24日开始,全国的高校将陆续开通志愿填报入口。
可以预见,应届高考生的家长们会搜集起各种填报攻略、院校分析、专业解读……好让孩子十多年的苦读以及最后一搏没有白费。
我由衷敬佩这样的家长,他们认真而尽责,但我不想成为他们。
我想成为的家长,是可以把责任丢给孩子,问他:「想去什么学校,想学什么专业,你应该自己早就想清楚了吧?不需要告诉我,我都支持你。」
李松蔚老师在6月19日的专栏《我为什么没给女儿选择北京最好的公立小学》中,对女儿如是说——
我努力地避免我们之间形成这样的关系:你对着课本磨磨蹭蹭,讨价还价,而我威逼利诱请求你多学一点,好像学习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要求。我也不想用进度,升学之类的东西给你压力,让你误以为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今天看到这个TED演讲,发现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的操控问题——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在全球范围同样存在。
演讲者Julie把这样的身份定位比作——就像威斯敏斯特宠物展上的训狗员一样。她认为,清单式的童年,所带来的“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比没有上到好大学还要可怕。
也就是,当你不再执着于「教育好孩子」时,才有真的教育好了孩子的可能。
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担心,作为父母有没有足够参与到孩子的人生中。
但如果走上另一个极端,也会有很多坏处,比如家长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
当我们这样养育孩子,其实是让我们的孩子过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清单式的生活就是: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在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取得好成绩,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
这些都是期望中的完美,而我们自己却从没做到过。
然后对孩子,我们要花心思来督促、哄骗、暗示、帮忙、唠叨、甚至讨价还价,确保他们不会在顶尖大学申请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毁了自己的未来。
那么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呢?首先,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每一项作业、每个测验、每个活动,都对于我们为他们规划好的未来成败攸关;我们不让他们做家务,甚至不让他们有充足睡眠,只需要他们把清单上的事情做好。
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口头上希望他们开心,但当他们放学回家,我们通常第一时间询问他们的却的英文作业成绩。他们从我们脸上看到我们的爱,而他们的价值,却来自成绩单上的A。
我们的孩子,无论高中毕业时结果怎样,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们比实际年龄更老成,盼望着大人告诉他们:「你已经做得够多了,小时候这么努力已经足够了。」
他们在高分的焦虑和沮丧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会想,这样的人生最后究竟有没有意义?
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认为这都有意义。就像如果他们进不去我们期望的这几所好大学,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没有未来。或者,我们只是认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
但如果你有勇气看看这件事的后果,你会发现这不只让孩子认为,他们的价值来自于成绩分数。更是在他们在成长中,就像电影《傀儡人生》一样,我们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嘿,孩子,没有我你什么都干不成。」
随着我们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
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远比通过父母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
而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是他们自己的行动能产生结果。简而言之, 如果我们的孩子必须建立自我能效,就需要更多的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规划、决定、行动、期望、应对、试验、犯错、梦想以及体验。
我现在是不是在说,每个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积极,都不需要对他们的人生有干涉和关心,我们应该退后,任其发展呢?当然不是。
这不是我想说的。
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看的童年简历,但是这些会让他们在自我认识上付出长期的代价。我们应该更少关注具体几个名牌大学,而更多关注他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
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在哪儿都成功。孩子需要我们少一点痴迷于成绩和分数,而将重点放在打造一个能帮助他们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爱,比如做家务。
我刚才是说做家务么?说真的,这是有理由的。
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被称作哈弗格兰特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专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小时候做的杂活,越早开始越好。
这种挽起袖子开干的心态代表着:有些不想做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完成它,这个人也可能就是我。我会尽力去改善整件事情。
这就是让你在工作中获得先机的东西。我们都清楚这个道理,你们也都清楚。
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不让孩子做家里的杂活,当他们长大进入职场,还在等待一个清单,但这个清单并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动力和意识,不能挽回袖子去开干,不能望向四周,并心想:我怎样才能帮上同事们的忙?而没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样才能提前一步预见到老板的要求?
哈弗格兰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不是对工作的爱,是对人的爱:配偶、伙伴、家庭。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去爱。要爱别人,他们要先学会爱自己。
想要他们爱自己,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所以,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痴迷,当我们亲爱的孩子放学回家,或者我们下班回家,关掉电子设备,把手机放到一边,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到我们脸上洋溢的喜悦,就像第一次看到我们初生的孩子。
然后我们应该说,「你今天过得怎样?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吗?」他们需要知道,他们本身对我们很重要,而不是他们的学习成绩。
你不需要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而一定要去那些最有名的学校。幸福和成功的人们也会来自于公立学校、没人听过的学院、社区大学、附近的学校、甚至被退学。
如果孩子不在严格的清单约束下长大,等他们进入大学,不管什么大学,都是他们自主决定的,是他们自身渴望想要在那里有一番作为。
我得到你们坦白一些事。我的两个孩子,Sawyer和Avery,他们都十来岁。有一次,我觉得我对待我的Sawyer和Avery,就像对待盆栽一样。我想要小心地把他们修剪剪,塑造成完美的人,完美到可以把他们送进最受欢迎的大学。
但是,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几千个别人家的孩子,我才意识到他们不是盆栽,他们是野花,未知品种的野花。
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强大。爱他们,他们才会爱别人,接受爱。
上大学、选专业、找工作,都由他们自己。我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