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与言:与他谈论、规劝、交流等。
失:纵也,形声字,从手、乙声。手乙结合,意为在手而逸去。如:遗失。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流离失所。
也有一说,失是会意字,本字与“矢”是一对关系字。所谓“关系字”,是指两个或多个形状相似,字义相关的字。“矢”指飞向目标的箭。“失”指没有飞向目标的箭。本义:飞行轨道错误的箭。
引申义:丢掉目标,错过目标。再引申义:丢掉、错过。如《易·晋》:“失得勿恤。”《礼记·礼运》:“故人情不失。”注:失,犹去也。《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于人”。注:失其容止之节也。
失也指错过,如《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失也指忍不住,禁不住,如《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庄公失言。”《三国演义》:“丞相何故失惊?”
失又指违背,如章炳麟《原法》:“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又如:失礼、失约、失命(违误命令)。
失也指遗漏,如《商君书·开塞》:“细过不失。”
失也指过错、过失,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失也指消失,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失也通泆(yì),指放荡、放纵,如《管子·立政》:“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又如《国语·周语下》:“虞于湛乐,淫失其身。”
失通“ 佚 ”。指散失,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淮南子·时则训》:“牛马畜兽有放失者,取之不诘。”
失人指得罪人、对不起人、错失人才等。
失言:说错了话,包括看错了说话的对象,以至于得罪了对方、泄露了秘密等。
知:通“智",明智,聪明。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可以和他谈的话但没有与他谈,这就是失人,不可与他谈及却与他谈了,这就是失言,聪明的人不失人,也不失言。”
本文的“失人”和“失言”意义比较广,最好的解读就是不用解读。
孔子认为,应该给某人说的话,却没有给他说,就是失人;而不该给某人说的话,却给他说了,这是看错了听话对象,是失言。不论是失人还是失言,都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看清说话的对象。
该说话时不说就会失人,有时后果会很严重。说话是一种艺术,不仅要看场合、看时机,也要看对象。
不管是对上级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和普通人的交谈,即便是很亲近的朋友也要注意这一点。有些人比较胸襟宽厚,大度包容,有些人心胸狭窄,好斤斤计较。有些人乐观开朗,有些人内向拘谨。
说话时,对于不同性格、不同修养的人,都应该有不同对待。有些人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错在哪里,该怎么做,他心里不会产生不快,还会很感激你,你这就是不失人。
有些人很可能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生气,这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失言。
我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一定要认清与你交往的对象,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否则,不仅会失人,还会失言。
萧子良与张玄素
南齐萧子良是齐武帝萧赜之次子,被册封为竟陵郡王,他贤良多才,通经学、史学,尤喜佛典,与兄长文惠太子并精佛法。
齐永明年间,有文士集合于竟陵王左右,其中最著名有萧衍、沈约、谢朓(tiǎo)、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chuí)等八人,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
萧子良任司徒时,移居鸡笼山邸,常在邸园内操办各类斋戒,大集朝臣众僧。一生奉戒极严,自名为“净住子”。
何胤的学生钟岏(wán)进议曰“食蚶蛎不为食肉”,意为蚶蛎不算肉,可以吃。遭到子良的怒斥。
《神灭论》的作者,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zhěn)不信佛,子良也以为不满。
南齐时朝政昏乱,对人民的剥削十分残酷。子良为政体恤百姓疾苦,遇有灾荒,则上奏朝廷宽减役税、开仓赈济,深受百姓拥护。
近代哲学家、佛学家汤用彤赞叹说:“竟陵王者,乃一诚恳之宗教徒也。”
子良的哥哥萧长懋为太子。齐武帝崇尚节俭,痛恨奢侈腐化,可是太子萧长懋却性喜奢丽,所居宫殿皆雕饰精美,亭台楼阁极尽华丽。又喜欢设计制造珍奇之物,曾用孔雀毛做衣裘,镶金饰玉,光彩夺目。
萧子良与太子关系很好,对太子所为心知肚明,但没有告诉父皇。后来,有人把太子行迹报告齐武帝,齐武帝非常生气,怒责太子,并迁怒萧子良。
太子死后,萧子良本是众望所归的嗣君人选,但齐武帝因其失人而放弃,最终把皇位传给皇太孙萧昭业,萧子良最后郁郁而终。
张玄素初仕于隋朝,为景城县(今河北沧州市西景城)户曹。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攻陷景城。将张玄素逮捕,准备杀死。
这时城中有千余人请求代他而死,并对窦建德说:“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窦建德听后命人给张玄素松绑,并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但张玄素以隋臣自居,却封不受,后张玄素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才接受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唐灭窦建德,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唐太宗李世民久闻张玄素的名字,即位后特召见张玄素,向他征询为政之道。
张玄素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玫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
所以张玄素建议唐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唐太宗很欣赏张玄素的这番议论,于是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
贞观年间,唐太宗下令翻修洛阳乾元殿。张玄素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秦始皇修阿房宫,秦朝灭亡了;楚灵王修章华台,楚国也灭亡了;隋炀帝修乾元殿,隋朝灭亡了。
这是历史教训啊!现在,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陛下还要大兴土木,您不学习明君的优点,却继承了昏君的缺点。这样看来,陛下连隋炀帝都不如啊!”
满朝文武都为张玄素捏了一把汗。唐太宗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十分欣赏他的勇气,下令召见他。在朝堂之上,唐太宗问道:“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和夏桀、商纣比,我怎么样呢?”
张玄素不卑不亢地答道:“如果您真的翻修乾元殿,那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昏君。”唐太宗被他一心为社稷,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打动了,不仅没有惩罚他,还接纳了他的谏言,又赏给他500匹绢。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大臣不在少数,但是像张玄素这样能够成功进谏,并得以名垂青史的幸运儿非常少。
很多情况下,这些人没有遇到明君,却仍然坚持直谏,其下场是被杀或遭贬。比如关龙逄进谏被夏桀所杀,比干进谏被纣王剖心。
张玄素后迁太子少詹事,辅佐皇太子李承乾,多次劝谏。但太子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广置群僚,以辅睿德。”
张玄素一再进谏引起了太子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太子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唐太宗黜废。张玄素因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
贞观十八年(644年),张玄素被朝廷起用为潮州刺史,后又转迁邓州刺史。到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他以年老致仕,龙朔三年(663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唐高宗即位后,麟德元年(664年),张玄素卒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