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知止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注释]

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8、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理解】

依然是附上《德道经》原文解释进行对比:

原文解释:

    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樸”其數理爲“一”,德“1”之數,雖爲最小,卻能長養天地萬物,故而天下沒有敢使其屈服於別物者。

    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萬物自然誠服於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氳調和,遍灑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爲強加施以號令也自會公正和諧地相處。

      道化生萬物,由無至有,由少至多,由簡至繁,此爲道之順化;道不僅順化萬物,而且還有逆返,如果僅由其順化而不知逆返亦非自然之理。作爲萬物之靈的人,就應當掌握這一自然規律,主動地與之相應,從萬物由無名到有名順化的開始,一旦萬物生成就應當知道其適可而止,不要任其發展,而應因勢疏導,只有這樣才無危殆。

    處下不爭的大道雖然運化於天下,無處不在。但是她就像小溪匯入江海一樣,引領天下眾生最終復歸於德道之境。

如何理解这一章?关键的一个词是‘知止’,由“一”可以生发出万物,其实也就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这个其实就是道的规律,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的事物究其源头都是虚无的,都是由规律生发出来的形态,这就好像云、雨雾、冰雪其实都是空气流动的结果一般,虽然形态不一,但是根源却是唯一的,那么当这种演化发展的规律形成之后,我们就要懂得“物盛则衰”的道理,要及时的控制和节制,不可以任其生发。其实这个与过犹不及这个意思是类似的,不要极左极右,道家的思想是始终保持守中,致虚极,守静笃,为而不争,用这样的心态来处理事情,这种看似细小和不起眼的细节其实就是在为道(卑道说的就是不起眼的道),其实做到修道并不难,关键就是在平时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那么这种小的习惯养成就好像小溪汇入大海一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要坚持小的“道”终究会获得“大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