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学友发来一张照片,询问岩茶叶底上,这些凹凸不平的“小颗粒”的是个啥?为什么有的岩茶上比较明显,而有的就没有发现?
有人讲有这个现象就是好茶,是这样吗?
相信很多喝喜欢喝岩茶的茶友,也都产生过相似的疑问,对于岩茶上面的蛤蟆背,到底是怎么回事?
茶叶新知
和茶学硕博团队一起,学习茶知识、关注茶经管、了解茶资讯! 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
公众号
什么是蛤蟆背?
简单来说,武夷岩茶叶底的出现的表面隆起,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凹凸不平的“小颗粒”或“小泡点”。
乍一看,好像是癞蛤蟆的背部皮肤一样,因此被大家戏称为“蛤蟆背”。
蛤蟆背并不是只在叶底中,在岩茶的干茶中就有存在,只不过一般隐藏在灰褐色的茶条中,不太容易发现;
冲泡之后,叶片吸水膨胀,蛤蟆背也像是“喝饱了”一样,显露出来了,更容易看到。
“蛤蟆背”也是不什么新鲜词了,最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五之煮》中就有记述: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
“状虾蟆背”,就是当茶叶的外边出现蛤蟆背的时候,代表焙火适度。就可以进入下一道程序了。
现在我们说起“蛤蟆背”,更多的用来形容岩茶经过焙火之后,在叶片上留下凸起小泡的现象。
蛤蟆背是怎么产生的
蛤蟆背与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密不可分。
我们在平时喝茶时候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岩茶上都有蛤蟆背的。一般蛤蟆背多出现在焙火程度较高一些的岩茶中,轻焙火的岩茶中的蛤蟆背少有出现。
在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1545-2015武夷岩茶冲泡与品鉴方法》中有提到,蛤蟆背是武夷岩茶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烘焙所形成的。
在这个地方标准中所提到的“一定温度”和“一定时间”,指的是武夷岩茶传统加工工艺中的焙火环节。
在岩茶 焙火 过程中,茶条逐渐收缩卷紧,卷紧的茶条在焙笼中,由于受热不均,造成叶片局部温度较高,叶片中的水分开始争先恐后的向外“挤”出,一些比较大的水分子团聚集在一起,使得叶片局部向外膨胀,在叶面胀出一个个的小气泡,这就是我们在叶底上所看到的“蛤蟆背”。
在一些轻焙火的岩茶中,由于焙火温度较低,叶片温度上升较慢,并且焙火时间较短,并不会形成较明显的温差,这就造成蛤蟆背的泡点数量少。
在火功较高岩茶中,由于焙火温度较高,持续时间长,在此过程中叶片产生的泡点大,且数量多,分布较为均匀。
有蛤蟆背的就是好茶?
一些茶友认为,有蛤蟆背的就是好茶,并以是否有蛤蟆背作为判断一款岩茶好坏的依据,那么能不能说有蛤蟆背的岩茶就是好岩茶呢?
自然是不能的。
决定岩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产地、品种、工艺、储存等多个环节,仅以“蛤蟆背”的状态来判断茶叶品质,不免过于片面。
前面已经提到,不同的焙火程度,会使蛤蟆背出现不同的状态,我们可以根据蛤蟆背的状态来判断一款岩茶焙火工艺的的轻重缓急。
如火功较高,焙火程度较好的岩茶,叶片上蛤蟆背的泡点较大,数量也较多,分布比较均匀;
如焙火火功较低,焙火程度不足的岩茶,则叶片上蛤蟆背的泡点较小,数量较少,分布比较松散;
如果一款岩茶,有蛤蟆背且表泡点适宜分布均匀,那我们可以说这款岩茶焙火较足。
我们在判断一款岩茶的品质时,还是要结合这款岩茶的外形,色泽,香气和茶汤滋味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这款岩茶的山场,工艺,品质的好坏。
公众号内容版权归 @茶叶新知 所有
如需转载,请私信;未经授权不得二次修改或转载!
精彩推荐:
茶叶新知
和茶学硕博团队一起,学习茶知识、关注茶经管、了解茶资讯! 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