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42天,14.42修己以敬,修己安人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42天

原文阅读: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讲解: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恭敬谨慎从事。”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安抚周围的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百姓安定。修养自己使百姓安定这种事,就连尧舜恐怕也还头疼呢。”

启发思考:

          孔子多次谈到君子的标准。这里,他回答子路说,首先是修养自己,这一点是君子立身处世,进而治理国家政务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让身边周围的人和全社会的人都得到安定。这也就是《大学》里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孔子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内圣外王”四个字,具体化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内圣”是指君子的内心致力于道德修养。在孔子看来,“内圣”包括仁、义、礼、智、信的修养。内圣,对于自身而言是目的,对于外王而言是基础。

        《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修己与安人是密不可分、不能割裂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可以视为达到“外王”境界的三个步骤。

      也有学者认为,结合《论语》其他篇章分析,孔子描述的是三种人:做到“修己以敬”的是君子,做到“修己以安人”是仁人,做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是圣人。

        实际上,君子在孔子的时代,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有学问修养的人,一个是上位者。而圣人和仁人也可以说都是具备更高修为的君子。

        《论语》是讲领导力的,也是讲自我修为的。两千多年过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孔子的诸多政治理想未必适合当代,但是从领导力和自我修为的角度,《论语》依然是我们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今天读《论语》,也是为了把那万世不朽的价值挑出来指导我们自己,不是为了把它的毛病挑出来。这也是敬。

        孔子认为, “修己”为一切领导力的基础,今天依然是铁律。作为领导者,若想管住下属,关键是管住自己。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去要求下属。要求下属的事,自己先做到。百姓从行不从言,率先垂范才有用。

        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后世西方哲学家总结为一个理论,叫《模仿律》。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 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2)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简单地说,领导力的基本原理就是:你说的话,大家不一定听。你做的事,大家一定都会模仿!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我们首先从敬开始,敬天、敬地、敬神、敬人、敬事。对父母家人要敬,对老师尊长要敬,对上级同僚要敬,对下级晚辈也要敬。我们继续从修己的基础开始并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42天,14.42修己以敬,修己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