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学·书法
一.碑刻与墨迹:最好读前人的墨迹,但由于墨迹不便传世,因此今欲研治我国书法渊源沿革亦宜以碑刻为主,墨迹之真实可信为辅。
二.体系
(一)书法有因革演变:据碑刻言书法,贵在溯源疏流,明其因革之究竟,切忌作浮泛肤廓、徒事赞叹之词。如包世臣《艺舟双楫》之尊崇北魏,已颇违于史实,康有为《广艺舟双辑》推波助澜,益远离真相。近人撰述之多不足观者实亦缘此。
(二)翰墨之事亦随气运为转移:一时代之书法自有一时代之风尚,而非少数大书家所能独创。欧、虞、褚、薛、颜、柳诸人,止其中之突出者,遂得称为大家、名家,且如启功先生所说,与其官高亦不无关系也。
三.秦小篆
(一)籀文:小篆之前是籀文,籀文与金文稍有区别,可看秦《石鼓文》。
(二)小篆:
1.今存的只有明安国旧藏宋拓《秦山刻石》及旧拓《琅琊台刻石》是真的,具有影印本可看,传世秦权、秦诏版虽小字亦与两刻石若合符节。至于是否诚出李斯手笔,自不必深求。
2.《峄山》《会稽》两刻石则为宋元人所重开,疑已融入李阳冰以来笔法,不尽本来面目。
四.汉隶八分
(一)《汉书·艺文志》谓秦始皇时“始造隶书”,隶书是小篆的简易写法,将小篆的圆笔改成方笔。今存西汉时《群臣上酵刻石》《巴州民杨量买山地刻石》《鲁孝王刻石》《廳孝禹刻石》,新莽时《莱子侯刻石》,下及东汉《裴岑记功碑》之属,字体在篆与后世所谓汉隶之间,即其时所谓隶书也。
(二)八分:东汉时小篆已少行用,而官样文章所使用之隶书又渐趋艺术化,遂形成有波发之隶书,而谓之“八分”。后世所谓汉隶,如东汉《乙瑛碑》《礼器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前后碑》《韩仁铭》《曹全碑》《熹平石经》等均此种八分隶书。而曹魏时《上尊号碑》《受禅表》《孔羡碑》,西晋时《皇帝三临辟雍碑》等犹承其法。
(三)楷法、楷书 :八分体以其端严可为楷模,晋南北朝时又有“楷法” “楷书”之称。
(四)章草、草书:楷法、楷书之书体外,复有仍其波发而作较为草率随意之写法。
(五)一体而有三称:晋南北朝时,隶书、八分、楷书。
(六)一体而有四称:与草书相较,隶书即八分,楷书其形体较为端正,于时南北朝人又称隶书即八分、楷书为“正书”,一体而有四称。至唐又或称正书为“真书”。
(七)汉人作小篆:东汉《袁敞碑》《袁安碑》。
五.南北朝隶楷过渡
(一)过渡时期:东晋南北朝是八分之隶书向今之楷书转变的过渡时期。
1.代表作品:《邓太尉祠碑》《广武将军碑》,《爨宝子碑》、《王兴之志》《王丹虎志》《王闽之志》《爨龙颜碑》《刘怀民志》《嵩高灵庙碑》。
2.特点:摈弃八分之波发,而结构用笔仍拙涩而未臻后来楷书之佳妙。
(二)魏碑体:过渡时期之后,字体摆脱拙涩,形成笔势雄强方劲之书。
1.代表作品:北魏《崔敬邕志》《张猛龙碑》《高贞碑》、南朝则梁之《萧敷夫妇志》《萧愴碑》。
2.东晋南北朝前期南北书法还没有差异(清阮元《南北书派论》非)。
(三)较为虚和空灵之新体:南北朝后期梁陈时乃出现较为虚和空灵之新体,继而影响北齐,复影响北周。隋唐时期虽于秘书省置楷书郎员、楷书手,然唐人犹谓“隶书,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也。
1.代表作品:北齐《徐之才志》、《大觉寺碑阴》。
2.争论:今所传《兰亭序》,即此种新体书法之尤佳妙者,若曰诚出东晋时人王羲之手,总有碍事理。此问题尝别撰文深论,兹姑不赘。
(四)唐代八分专指汉八分之隶书而言,不能复与隶书、楷书通用。
(五)宋后五体之说:宋后遂专以楷书或正书、真书称今楷书,隶书或八分称东汉、西晋之隶书,于是有篆、八分(或隶)、真(或正、或楷)、行、草五体之说。
(六)行书、草书、小篆:“行书”是楷书之稍草率者,若今《兰亭序》即是,南北朝至隋均不以书碑刻。草书则由有波发之章草转变无波发之“今草”,其转变亦在南北朝后期,唐以前亦不以书碑刻。小篆在南北朝隋至唐初中衰,其时碑额有作篆体者率拙恶不中程可证。
六、隋唐楷书
(一)隋朝:初步定型,分为两体:
1.一仍北齐之虚和空灵,如《龙藏寺碑》《龙华寺碑》。
2.一点画方严,如《元公志》《姬夫人志》《苏孝慈志》《董美人志》。
(二)初唐楷书:
1.欧阳询;前朝旧体,无大影响。作品:《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2.虞世南:覆刻不佳,唐拓亦无过人之处,盖虞世南擅长行草而非楷书。
3.初唐楷书优秀的作品:王知敬《李靖碑》、髙正臣《杜君绰碑》、于立政《于志宁碑》、窦怀哲《兰陵长公主碑》、诸葛思桢《李孝同碑》为正宗,褚遂良尤为杰出。
4.褚、薛之名:褚书所存以《盂法师碑》《伊阙佛龛碑》为端丽,而《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记》更见流美。学其端丽者有未题书人《李文志》,习其流美者则魏栖梧《善才寺碑》与薛稷《信行禅师碑》。薛实不能于褚字外别立一体,徒以官高遂得并称褚、薛耳。
(三)盛唐到肃代朝:由之前的瘦硬转变为肥腴。
1.作品:苏灵芝《梦真容碑》《铁弥勒象颂》、王缙《王忠嗣碑》、徐浩《不空和尚碑》均作斯体,而颜真卿则允推此体之领袖。
2.颜真卿:颜书《多宝塔碑》在天宝时,尚未臻成熟,成熟之作为《郭氏家庙碑》《臧怀恪碑》《麻姑山仙坛记》《中兴颂》《八关斋报德记》《宋璟碑》《颜氏家庙碑》等,然多经磨剜失真,甚或原石佚失,惟《颜勤礼碑》于民国初出土,能存颜书之真。
3.柳公权: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等传世,然遒紧有余,壮丽不足,实不足称大家,于后世亦鲜影响。
(四)其他字体
1.行书:唐太宗开始,以行书书碑,今存《晋祠铭》已经磨剜,惟《温泉铭》残拓能得其真。其后高宗书《李勣碑》、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李邕书《李思训碑》《李秀碑》《麓山寺碑》等,皆行书书碑之佳妙者。
2.草书:怀素在今草基础上又创狂草,碑林存覆刻《重修东陵圣母宫碑》残文之《东陵圣母帖》。
3.隶书:唐人亦喜作八分书,后世称之曰“唐隶”。如玄宗书《石台孝经》、梁昇卿书《御史台精舍碑》、史维则书《大智禅师碑》等,均体态丰腴,结构端庄,较《熹平石经》等东汉八分更进一层。
4.小篆:小篆则中唐前期之李阳冰为异军突起,所书《缙云县城隍庙记》《三坟记》《栖先茔记》等一洗六朝篆书之鄙陋,较秦篆有出蓝之胜。后人作小篆实不能出李阳冰及传为李斯所作秦篆之范围,所谓“上追斯冰”是已。
七.附宋以后书
宋以后人书颇存墨迹,不尽凭碑刻以传。然欲明其流变,不得不略事疏说,以附碑刻书法之末。褚正颜变,宋以后书法大体不出此两家笼罩。
(一)北宋:苏、黄、米、蔡。
1. 苏:苏轼书《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司马温公碑》自用颜体而稍有变化。
2. 黄:黄庭坚书《伯夷叔齐庙碑》与宋徽宗瘦金体皆学褚而参柳公权法。
3. 米:米芾不作楷书,行草远绍所谓王羲之、献之书。
4. 蔡:蔡实为蔡京、卞兄弟,后人以蔡襄易之。襄书《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纯是颜法,京则早年学襄学徐浩,后乃自成体,与卞均以行书称而不作楷。
(二)元朝:鲜习颜书,主学褚法。
1. 赵孟頫:元人则鲜习颜书,赵孟颗书冠冕一世,实承褚法,其余若鲜于枢、柯九思、倪瓒、张雨辈悉与赵书相近,皆从褚出也。
(三)明朝:此风至明尚未泯,明初沈度、沈粲兄弟创明馆阁体而为赵、褚嗣音。正嘉时祝允明、文征明辈仍无大变化。晚明董其昌始转而学颜,行书尚秀润,作楷乃多伤板滞。
(四)清朝:清书法家可分两派,张照、刘镛习颜,王文治、梁同书法褚。至中叶包世臣始创习北魏书,然实非正轨,清季以北魏书著称者如赵之谦、陶濬宣辈徒见矫揉庸陋,益无足观。
宋以后行草篆隶无大发展。与包世臣同时代之邓石如以行笔写小篆,吴让之继之,尚有别趣,清季吴大澂以李阳冰法写金文,亦能自创格局,较吴昌硕之草写《石鼓文》终有雅郑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