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再教背影

时隔五年再教背影,我的心情异常忐忑。首先因为它是一篇经典的父子情深之作,不敢贸然下手执教,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另外这一年多以来的语文自我改革,力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氛围,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父爱子,子爱父”的“贴标签”式的传统讲法已经不是我所想要讲给学生的知识了。再者五年之前的那次执教,因为联系实际的家庭生活入境后,整个课堂师生泪流满面,当时我还写下过这样的话“这样的课堂也许是有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年龄的增长,阅历在不断增加,这样的课永远不会在出现,真想停留在这样的年纪,留住最美好的单纯之心。”总觉得在也找不回当初的那份纯真了。综上所述这篇课文迟迟不敢就此匆忙下手执教。

但这篇课文我一有空就会读上一遍,脑海中一直有它的影子。再次读时,我不仅看到了父子情深,更读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内容——父子之间的隔膜以及人生某一阶段极其紧张的父子关系。当背影事件发生的那年,朱自清先生正好是二十岁,父亲送他到车站惜别的场景,这父子俩为此有了短暂的相处时间。正是因为这短暂的相处让我们看到了这父子俩平时生活的常态,首先,父亲只简单而又朴实的四句,两人在一起基本无话可说。其次儿子好像刻意躲避父亲,按理说离家外出求学的儿子与父亲见面应该甚是亲切,聊聊学习与生活,或者是家长里短,可是即便有这个说话的机会,他们也不互相交流。此时的儿子就跟现在我们绝不多数孩子一样,嫌弃父亲或者母亲说话不太漂亮,做事太笨拙,自认为很聪明,没有他们我照样可以把自己照顾好,把事情做的圆满。而父亲也总是把二十岁的年还当小孩子一样对待,“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但是毕竟这是父子,从小一直生活在一起,有情感基础。只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阅历的增长,让从小紧密无间的父子有了争吵,有了隔阂,某一阶段始终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但一直有一条爱的细线在维持着。什么时候才能打破这层隔阂,真正的理解对方呢,或等到儿女心智成熟之后,又是因为时间和阅历,有了相似的经历后。或等到父母在即将生命殆尽的时刻,才想起表达这份内心持久但一直被掩藏的爱。但此时往往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与痛苦。这样学习这篇文章就能打通学生的生活,珍惜与父母所在的时间,用心发现他们的爱,争取尽量早点醒悟,维持一段和谐而又不留遗憾的父爱或母爱情深。所以在次执教,透过表面看到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父子关系。基于此理解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但还是不知如何下手执教,应该用一条什么线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呢?九点多就已经困的不行了,先睡一觉起来来在说吧,躺到床上脑子还是思考,就在那一瞬间,灵光一闪,哈哈有了,那个点已经出来了,我安心的睡觉了。早上五点爬起来,根据那个点整理我上课的思路,做课件。

打算上两节主题型文本课,那个点就是第一节是“父爱如山”,第二节是“中国式父子关系”。

第一节课1.先引导学生找出线索,在以父亲去买橘的背影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父亲的爱究竟是怎样的?12班的课堂开始有些沉闷,但是经过我的调动之后,学生分析地相当精彩,掌声频频响起。除却基本的那几个典型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之外,有学生竟然还关注到了“一股脑儿”“抱”(吴书贤说我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在寒冷的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这些橘子,甚至是想为儿子将橘子捂暖和在给他吃)“朱红”(周佳颖说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这些橘子是父亲精心挑选的,想要把最好的给儿子,这是最让我们大家惊喜和意外的)“心里很轻松似的”(可以看出父亲在儿子面前的逞强)......2.我又继续接着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细节或者语言表现父爱呢?例如在第三、四两段依旧会有很明显的表现。总结父爱的深沉、细腻(致)、温暖、无私、笨拙、不善言语但是会付出实际行动......3.父爱的背后背负着哪些生活的苦痛呢?学生会回答道:丧母、卸职、经济拮据、赋闲、腿脚不便、年迈、生命殆尽.......总结:身上承载的越多,越能彰显父爱的伟大,他像一座高山,为我们遮风挡雨。4.最后根据这节课的理解,自创小诗。以“父爱是.......”的句式学几句话。这个活动用接龙的形式将此节课拉进了高潮,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李天宇的“父爱是一台老式唱片机,摩擦才能.......”。

第二节课时是带着同学们分析“中国式的父子关系”,那天早晨只设计一个课时,第二课时的内容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在12班的下午的第一节作文课我们师生一起上的欢畅淋漓,真是痛快至极。临下课我给学生卖了一个关子,这样的一位无私付出的父亲,儿子接受了他这样的爱吗?预知此事,请听下回分解。但是学生不干啊,非要央求我给他们接着讲第二课时。结果赶着鸭子上架开始了我们继续的课堂活动。起初有人说接受,有人说不接受,我让他们安静下来读文本。让他们首先明确1.彼时的我:冷漠、歧视、无视、无话可说的,有隔阂的,但是心中有彼此的,也懂爱的。出示相关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有隔膜。2.此时的我:理解、思念。要让学生看到这样的变化,并且还要知道是因为什么会让他有这样的变化。这一点我是没有做好的,也没有仔细去查阅资料和深究。只是带领着学生们从父亲的那封具有矛盾的信入手,看到了曾经在儿子面前逞强的父亲在示弱,想缓解父子俩之间的关系,又让学生朗读最后一段的内容,以及课后有一段父亲看到儿子写这篇《背影》的情景。我想这一点也就足够,认识到这样的转变是因为什么了(信、看信、时间、死期将近)。3.最后以龙应台的《目送》中的片段结束,告诫同学们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

另外这堂课还留下来一个值得谈论和商榷的点,那就是他们父子的关系究竟有没有得到缓和呢?这个问题当时在六班吵的不可开交,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争论了一番之后,我们给出的答案是理解了,但是有的同学还是有点不服气呢,所以下一次的背影这个问题一定要在查清楚。

纵观五年之前与五年之后这两堂课的变化,在我的心中都属于好课,一节是刚上班时带着的感性。一节是成家立业后趋于的理性。此文谨记这一样一场酣畅淋漓,大快人心的课堂!时隔几年之后,在教背影又会着什么样子的呢?我也拭目以待。

这是我的第一篇,我决定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