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12-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2.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原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河上公本作:知)其已:揣而梲(河上公本作: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河上公本作:功成身退/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咎:过失、灾祸。
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你将获解:

1、如何做到凡事“不满”?
做事要适可而止,不可太满。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2、削铅笔的哲学内涵;
铅笔削的太尖容易折,不禁用,就会削的频率变多,笔会越来越短,直到无法使用。人也不能锋芒太露,因为太尖锐的东西,使用寿命都不是太长。

3、古人为何讲「宁贫勿富」?
人对财权的欲望无止尽,总是想着越多越好。而多了以后,人不好的一面更是随之而来。但很多东西不是想守就能受得住的。要懂得散,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聚。

4、侯君集与年羹尧的相似之处;
人不能太过把自己当回事,有功不自傲;富贵不炫耀。

5、“泰极否来”才是事物发展的真正原貌;
常说“否极泰来”,坏的事情到了尽头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但往往都是好的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很容易,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

个人理解:

1、对于这一章节,我个人觉得同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告诉我们凡事掌握好“度”。老子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孔子讲“过犹不及”。
就像韩老师举得用碗盛水的例子。如果太满,容易撒水;若每次弄得太少,端着走是不容易撒了,但却要反复几次,其实也是费时费力的。所以不满,但又能相对多一些最好。这就是个度的体现。

2、包括削铅笔的例子,太尖锐的东西,攻击性大,但使用寿命却并不长。所以现在更多的是欣赏那些能做到外圆内方、通权达变的人。这样的人也是最受别人欢迎、最能在社交、合作中取得成绩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共赢的结果。而太尖锐的人,将对方刺中的同时,也就失去的对方。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吧。每一位真正能够取得长期胜利的人,都是能做到共赢的人,积少成多总比一杆子买卖要好吧。

3、而那些太尖锐的人,往往都是把自己看的太重、太自负的人。这些人容易居功自傲、容易恃宠而骄、容易富贵而骄。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别人就不会把你当回事。那些整体因为你的功绩、财富、权利而围绕在你身边的人,反而是最不安全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唯利是图之人。而这个时候把你当回事的人,包括自己,毕竟都是少数。而能做到低调行事,有功不自傲,富贵不炫耀,才能做到让多数人认可,有的甚至追随。而且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而富贵之时不求回报的人才是真朋友。

4、人都希望自己能富贵一生,但何为富贵?什么样才是富贵的标准呢?其实这个没有标准,因为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懂得知足的人,觉得自己有房住、有车开、温饱不成问题,孩子健康可爱,老人健硕,家庭幸福美满就是“富贵”。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远远满足不了他对富贵的追求,依旧想要的更多。这样就会因为对财富无尽的追求,而让自己陷入“财富的沼泽”无法自拔。
有人会说,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不用太奋斗。真正会懂得教育子女的人,都不会用金钱一味地宠溺孩子。这点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而那些太过于炫耀的人,也只是为大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柄吧。这样发展下去,就要应了那句“富不过三代”了。
财富就像手中的沙子,我们是无法守住的,越攥紧反而流走的越快。每次用双手捧住放到桶里的沙子,要比用双手攥住放到桶里的量多。所以财富要懂得散,才会有更好的聚。
多年前,一个同学说“能花钱的人,才回去想着如何去挣钱”。这句话虽然不能成为普遍性的道理,但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的确很对。当然,个人不希望是用不正当手段挣钱。

5、我们都喜欢月圆之夜,象征着团圆美满。但我们是否想过,月圆之时也只是一段时间而已,大多数的时候月亮是不圆的。它是要通过慢慢的过程,一点点变圆。可能正因为事物的难得,人们才会更觉得美好、更知道珍惜吧。
既然美好的事物都很难得,那么我们更应该谨慎对待。毕竟好的方面向坏的方面转变很容易,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太漫长了。就像我们要保持一些好的习惯就必定和“自律”联系起来。自律就是一个自我约束的过程,也是一个谨慎待之态度的体现。

如何掌握这个度,是我们终身探索、终身追求的一件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1.12-功成身退,天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