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有效阅读?

——读《阅读无用是因为缺乏专业性》

郝教师这篇文章,理顺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惑——教师的有效阅读,究竟如何进行?

在这篇言简意赅的文章中,郝教师探讨了几个方面:专业阅读的必要性,专业阅读的划分,以及对教师阅读方式的方向和方法指导。

对于阅读,在加入新网师之前,我一直困惑着:为什么我似乎读了不少书,却始终没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入职初的两年,我作为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经常碰壁,虽然大量阅读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的书,却收益甚微。我甚至开始怀疑阅读有没有用?

而郝老师的回答是,有用,只是缺乏专业性。

郝老师解释道:“破解一个具体的问题,看似用了一个方法,但方法背后需要一个大的系统支撑。这个系统有三个要素:知识、策略和意愿。知识是理论范畴,提供“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策略是方法,提供“如何做”;意愿是动力,提供“想要做”。一套长期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意愿、知识和策略交织的结果,缺一不可。”原来当初我只着急寻找可以复制和借鉴的“一招鲜”,却对背后的理论系统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原来“术”背后的“道”更重要。

这也许也是为什么我读过万玮老师《班主任兵法》,但还是无法“降服”顽劣的问题生小何;我也为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所折服,却在运用在班级管理中时仍旧无所适从;我反复地读《与家长相处的艺术》,但依然在与家长的“过招”中败下阵来……因为,我并没有彻底去探究和理解名师背后的深刻之道。

所幸的是,经由专业阅读,我们仍然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郝老师将专业阅读分为深度阅读和为解决问题而读。 “深度阅读在内容上强调读经典,在方法上强调啃读,在效果上重在理解透彻而不在阅读数量。深度阅读有助于对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形成根本性理解。”

回想上学期选修《儿童的人格教育》,不正是这样的用意吗?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著作,以及他的《自卑与超越》,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做出了精微的观察和论述,尤其是自卑与超越的矛盾、整体人格的视点,对于教师如何有效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动机、目的和行为 ,带来巨大的启发。

但是,如果,仅停留在对于文字理论的感悟式批注和仰叹,这又会陷入到以往的感性阅读的老路,最终还是会被淡忘。而在课程时,通过一次次的啃读,与文本对话,将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在作业书写中扎根,我对阿德勒的理论有了足以改变知识结构的思考。带着这些理念,我重新审视学生,尤其是一些令人头疼的“差生”、“问题生”,我学会了从问题行为的表象,去探询他们的心理机制——一定有一个在儿童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如此”的原因,而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我才会对症下药。幸运的是,我真的发现了,并且通过自己的专业影响力,改善了一部分事实,它们直接改变了我对课堂、对教学、对学生的看法和理解。

郝老师说道,“教师专业发展主张对教育教学形成一种根本性理解,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而这种理解力,在短时间内依靠碎片化的浅阅读是无法形成的,有赖于深度阅读。”是的,如果没有课程中的啃读,我势必无法实现改变。

除此之外,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郝老师还提倡,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而读。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既可能是经典理论书,也可能是畅销工具书;在阅读方法上,既可能是精读,也可能是泛读。总之,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

或者,也可以进行主题性阅读,即为了对某一个问题或领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尽可能多地搜索相关书籍,一起购买,集中阅读。这在一个课程体系中就是如此,通过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我接着搜读了《自卑与超越》,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这些我自称为超链接式的阅读,使得我的理念和知识体系更加立体化,也更加深化了我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理解与认知。

在新网师,从啃读上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却是你我共同选择的路。相信这颗种子的力量,也相信岁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如何有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