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需具备的思维习惯或者技能

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他做事情的具体方法,有的培训师喜欢平铺直叙的教学,而有的培训师喜欢引导启发式的教学。

背后是这两个培训师看待教学的思维习惯不同,才导致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 1 -

你可能听过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曾经有一个老爷爷,他很喜欢安静的环境,可是附近经常有小孩来玩,吵得要命,他三番五次地跟这些小孩说,你们不要来我这里吵,我不喜欢你们在这吵。

但是这些小孩还是会过来,甚至他们故意恶作剧一般吵得更猛烈了。

老爷爷就越来越不开心。后来,他们家老奶奶就想了一个办法,她把小孩召集过来,然后说我们这里很冷清,谢谢你们天天来玩,让我们这里变得更热闹。说完以后,每人就发了三块糖。孩子们很开心,于是天天来玩。

但几天以后,她只给了两颗糖。再后来,就只给一颗,最后直接就不给了。

所以孩子们就非常的生气,说「以后我们再也不给你热闹了」。

这个故事原本讲的是要抓住人性的弱点,但是我想这个故事的背后也反映了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两位老人不同的思维习惯。

老爷爷的思考是自我角度的,结果是他失败了,这就像很多老师在讲课时焦虑的问题,怎么我讲了这么多,大家都不听呢?

老奶奶的思维习惯则不同,她是从对方角度出发的,典型的表现就是感谢和激励,感谢让我热闹,激励给糖果。

最后,从对方角度出发的思维成功了。

一个好的讲师,在讲任何课程之前的第一步都是要“审题”,也就是分析课题

但是,现在我想反问一个问题,请你跟随我思考一下,我们真的是审题吗?

或者说真的是分析课题吗?

有一天,我终于恍然大悟,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通透了很多。

其实课题有什么好分析的呢?

如果你只是去看课题,我们是没有办法确定这个课到底要讲什么的,比如说,你要做一门课程介绍咱们的某个产品,题目就是XX产品。

但是,你要介绍产品的什么呢?

介绍它的功能还是介绍他的营销方法,还是介绍客户异议的处理。

大家会发现,如果只有一个课题,我们是没有办法确定这个课到底要讲什么的,所以,真正的分析课题,我们分析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在分析人。

也就是分析将来听这门课程的学员。

我绕了这么大的圈子,就是想让你理解好讲师的第一个思维习惯:用户思维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思路上的转变,讲师要把自己变为一个产品经理,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闭门造车,而是去深入思考,我们要做这个东西是在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问题。

比如我现在正在做的这门课程,当我确定了主题,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听我讲课的人,想的都是将来拿着手机坐在电脑旁听我讲课的你,我要去想你为什么愿意花时间来听我讲,我要去想你需要听什么,我要去想你需要我帮你解决什么,而不是我脑子里有什么,或者我要讲些什么。

经过这样一轮思考,我就有了这门课程内容的方向。

- 2 -

方向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具体讲些什么内容?

这个环节我们在开发课程时,称之为萃取知识

内容为王,这句话用在培训课程中非常准确。

无论你讲的是传统面授课程,还是线上的微课还是直播课程,没有什么能够撼动内容在一门课程中的地位。

这是开发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一个业务精英在培训新员工销售技巧,业务精英就找到了自己拜访客户的案例,讲的又认真又仔细,很多细节都描述的很清楚。

他讲完后,我问学员,你们学会了吗?学员都点点头。我又问,那明天你去拜访客户,要怎么做呢?

学员沉默不语。

我跟这位业务精英说,你需要给员工提炼出来具体做这件事情的方法、步骤、原则、技巧,甚至要有工具。

没有这些,你讲得很嗨,他们也没学会。

这就是提炼思维,培训内容不是堆积出来的,而是提炼出来的。

- 3 -

提炼出来好的知识,这就够了吗?

可能还不行。从上大学时,我们就发现同一门课不同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在企业培训也是这样的,同一个知识点,有的人讲出来很生动精彩,一听就明白了;有的人确是越讲学员越糊涂。

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会生动?

是因为他讲出来的内容能够帮助学员形成画面感

比如故事就能形成画面感,所以擅长讲故事的老师,一般讲出来的课程就生动形象,容易理解。我把这种思维称之为形象思维具备形象思维,需要我们善于塑造画面感

关于塑造画面感的方法,我总结过9种。

例如故事、案例、情景、类比、视频等,在这里先不一一展开详细描述了。

总之,人的大脑喜欢形象化的内容,这样的课程更容易被接受。

- 4 -

一门好课有两条腿,一条是内容,另一条是方法。

但你也不需要把教学方法想得特别高大上、遥不可及,教学方法用到的最关键的思维习惯是流程思维

也就是说,设计有效的教学步骤,是教学方法的核心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同样是去讲一个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一个老师是把这个知识点讲出来,再给你举个例子;

另外一个老师,他先把例子给你描述出来,请你先思考、分享这个例子相关的问题,等差不多了最后再把那个知识点讲出来。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一些呢?不同内容可能适合不同的方法。

但是大家看得到,教学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其实是你为了讲这个内容而设计的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

教学设计高手的基本功,就是为教学内容匹配合适的流程

这就是流程思维,有效的教学就是借助有效的教学步骤展开的。

- 5 -

当已经确定了步骤,接下来做什么?

当然是每个步骤,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所以所谓的教学方法,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步骤+活动”。

比如说,我们刚刚讲过的例子,你在讲知识点前决定先让学员思考,思考完你再讲。

具体的,你要用什么活动呢?

让大家先去阅读一份文字材料,还是先播放一段视频,还是先小组讨论分享,还是先通过情景演练?这些教学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引导学员参与这些活动,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所以,这就是引导思维,引导学员参与到课程中。

- 6 -

有了课程内容,又设计了教学方法。

接下来开始制作教材,我们最常见的培训教材就是PPT。

过去,大家做课件都要学很多具体的方法,例如页面、版式、字号等,这些繁琐的细节记下来很麻烦,而其实所有课件教材做了,都是为了学员学习体验更好的,因此这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思维“利他思维”。

理解了这一点,你再做PPT就有方向了,比如为什么要对比度强一点,利他思维就是为了看的清楚;

为什么要用图,利他思维因为人喜欢看形象的东西;字号行间距是要大一点,利他思维就是看起来舒服;问题要跟答案分离成两页,利他思维就是要给与思考机会;页面简洁字少一些,利他思维就是能够聚焦重点;

为什么要做学员手册或者讲师手册,利他思维就是增强对方的参与体验。所以,这一切都因为利他思维而打通了。

- 7 -

最后,没有完美的讲师,也没有完美的课程。培训是残缺的艺术,课程是残缺的艺术品,所以,好的课程要不断的去试讲。通过试讲、演绎、反馈、改进的过程,我们就渐渐的让你的课程变得越来越好。

天底下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课程呢?

如果讲师是具备“迭代思维”的习惯,可能还没有。因为他第2天讲课程,应该在第1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需要不断的去迭代。

这就是,好讲师的第7个思维:迭代思维

今天就分享到这儿。希望能够对你理解好讲师、好课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原文链接:培训师的七个思维习惯

更多内容好文,职场资料,请关注公众号:混合学习实验室

作者:周家栋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训师需具备的思维习惯或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