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杂议乾坤(100加补,结束)

【杂议乾坤】(100)决然判断与或然判断

在动态判断当中,还有两种不同的判断,这就是决然判断与或然判断。决然判断指的是这种判断具有唯一性,肯定性;而或然判断则是说有这种可能,但不是绝对的肯定。乾卦的“利见大人”可以看作是决然判断,因为以后的发展进程正是乾卦二、五这两个爻位出现了“大人”,并且成了屯蒙卦中的两个阳爻,表明这个判断没有失误。

或然判断与决然判断不同,它只是说有这么一种可能,或有这么一种趋势,至于实际的发展进程会不会这样,却不是一定的。例如乾四讲“或跃在渊”,到底这个爻进入到渊中没有呢?实际上没有,当然真的进了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爻并不比其它爻的量小,这就是“无咎”。再比如坤三讲“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里的“或从王事”就是或然判断,而“无成有终”则是决然判断。

或然判断不一定都有“或”字,乾三讲“夕惕若厉”,这个“若厉”也是一个或然判断。实际上乾三并没有受到哪个爻的威胁,只是感觉到形势严峻而已。

【杂议乾坤】(101)乾坤,其《易》之門邪?(结语)

【杂议乾坤】系列,原本没有什么计划、设想,只是随想随写,没想到拉拉杂杂,竟写了百篇之多,现在应该是打住的时候了,再写下去,恐怕就有滥竽充数、哗众取宠之嫌了。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这些“痕迹”,虽说是随笔,自以为倒也没有多少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内容上,脉络基本上也是清晰的。开篇是一个“总论”;从第2篇至第13主要是探讨卦爻的数构成;第14至21探讨乾坤卦的卦体以及和合原则;第22至35探讨易道和终始原则;第36至45探讨乾坤卦的动静原理;第46至57对乾卦的部分卦辞与爻辞做了解释;第58至65主要探讨六爻定位和均衡原则;第66至81主要对坤卦的部分卦辞与爻辞做了解释;第82至96主要探讨乾坤的取象原则;第97至100探讨判断与评价原则。其间内容虽有重复、罗嗦的地方,但为了说明某一个问题,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对乾坤卦的理解上,笔者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试图尽量吸取前贤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但是读了这些随笔的人们也一定会发现,这里也有许多与传统易学不相吻合的地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通过对乾坤卦爻的数构成的分析,认定乾坤各爻都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这是特定条件下的“阴阳和合”或“阴阳未判”,这和传统易学把乾看成是纯阳爻构成、坤为纯阴爻构成是不同的。

二、由乾坤各爻都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构成这一点,推论出“乾坤一体”,乾直接就是坤,坤也直接就是乾,这和传统易学仅仅把乾与坤看成是对立的两个卦是不同的。

三、由乾坤的“阴阳未判”推断出乾坤卦就是“混沌”,就是“太极”,是一个“绝对物”或者说是“没有把的葫芦”,因此对乾坤的研究也就不能外求,只能“内取”,这和传统易学把乾坤看成是太极、两仪、四象或八卦的衍生物、重叠物是不一样的。太极、两仪、四象或八卦不在乾坤之前或之外,而就在乾坤之内。它们不过是乾坤的别名、解析或抽象而已。

四、乾与坤的不同不在于阴阳,而在于“倒过来”,乾是倒过来的坤,坤是倒过来的乾。这和传统易学把乾与坤看成是“错卦”是不一样的。

五、从乾坤卦必定是在一个数“下岗”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一点,说明“用九”就是天数上岗,“用六”就是地数上岗,这和传统易学对“二用”的种种解释是不同的。

六、乾卦六爻按其顺序纳入甲乙丙丁戊己,坤卦六爻按其顺序纳入己庚辛壬癸甲,这和传统易学的“乾纳甲壬、坤纳乙癸”是不同的。

七、认定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的顺序为“人道”,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为“天道”,这和传统易学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不同的。

八、认定乾坤卦的六爻就是“六虚”(或“六端”、“六合”等等),六爻从空间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个对立面”、“三个圆圈”,而且是数能够在其表面周流的球体,这和传统易学把六爻看成是平面的或垒砖头式的六画,或者是两个板块的重叠是不一样的。

九、认定六爻分据上下前后左右,乾卦的初二三四五上或甲乙丙丁戊己,在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坤卦的初二三四五上或己庚辛壬癸甲,也是依据的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这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曲折的运动,笔者也把它叫做“拐子”。人道是一根“拐子”,天道也是一根“拐子”,由于这两根“拐子”在乾坤卦完全一致,所以笔者也把它叫做“天人合一”,其它卦中,再也没有两根“拐子”完全合一的情形。这种理解在传统易学上是没有的。

十、六爻中的前与后、左与右,或者是二与四、三与五,如果完全相等或两两相等,那么卦体就呈平衡状态,反之则为失衡状态,笔者把这四个爻比喻为两个“跷跷板”,乾坤卦就是平衡卦或者说是均衡卦。

十一、由于乾与坤互为颠倒,所以乾之终就是坤之始,而坤之终又可视为乾之始,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十二、由于乾坤卦的天道与人道一致,所以在乾坤卦中,人道的终始与天道的终始也是一致的,其它卦由于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所以人道上的终始也就不再是天道上的终始。

十三、乾坤运动、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三道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卦体均衡,地道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天道与人道发挥作用。乾卦的特点是用空间的变换来反映时间的变化;坤卦的特点是用时间的变化来反映空间上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说“乾动坤静”是正确的,但坤卦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外静而内动”,就象“牝马”孕育胎儿一样,一旦时机成熟,一个新的生命就会应运而生。

十四、乾坤卦的定位方法主要有“天地数定位”、“上下前后左右定位”、“东西南北定位”和“天干定位”,其中“天地数定位”、“东西南北定位”和“天干定位”属于绝对定位,“上下前后左右”属于相对定位。由于天干十个字定六个位,所以有四个位就用了两个天干,即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分别属于同一个爻位。这和传统易学的种种定位方法是不一样的。

十五、乾坤卦的取象原则是不离卦体和易道,爻与爻之间的种种关系,如强与弱、曲与直、窒与通、内与外、尊与卑、亲与疏等等,都是通过象来表达的。

十六、乾坤卦中的判断原则是依据卦爻的具体状态或者说情势,有对整体的判断,也有对局部或某个特定阶段的判断;有对现状的判断,也有对未来的预断;有必然判断,也有或然判断。

以上是笔者对乾坤卦的理解中一些主要的或者说比较特殊的地方,当然这还远不能概括乾坤卦的全部内涵。在六十四卦中,乾坤卦是极为特殊的两个卦,但也就在这“极特殊”当中,包含着“极一般”、“极普遍”,因为这些原则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这是“乾坤大法”或者是“乾坤立宪”,其它六十二卦每一个卦也提出或包含了若干原则,但与“乾坤大法”比较,它们不过是“乾坤大法”的具体化或者是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只能说是“法律”。只有掌握了“乾坤大法”,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其它卦的各项“法律”。以此我们说乾坤确实可以看成“易之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掌握其它卦的各项“法律”,也不能深刻理解“乾坤大法”的内涵,也不能证明乾坤卦中的这些原则的正确性,所以研究周易,只停留在“门”那里也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总结论。

【杂议乾坤】(64)东西南北与六爻定位的关系

前面我们探讨了球形卦体上的六爻定位,指出这些定位方法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事物的空间性质,事物本来就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点、线、面不过是立体的抽象或简略。再一个是视角,根据卦体的性质,再确定一个角度,这样也就有了上下前后左右之分,六个位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可以叫做“全方位的定位”或者叫“全球定位”。八卦、五行等等定位方法,正是背离了这个原则,因此我们说它们是不合情理的规定。

“全球定位”是一种科学的定位,精确的定位,它为人类活动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全球定位”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区分东西南北或者区分了东西南北而不能区分上下,好比我们看月球,月球的哪一方是上?哪一方是下?哪一方是南?哪一方是北?好象还没有这样的规定,原因就是要做这样的规定,必须先有一个参照物,好比地球就是参照了北极星,把朝向北极星的一端确定为北极,与北极相对的另一端也就成了南极,再根据格林威治线,分出了东半球与西半球,但是却没有上与下,我们不能说格林威治就是上或下,也不能说南极就是上或下。

生活中不能没有东西南北,事实上人们用得最多的也还是东西南北。好比一个人在郑州,说武汉在南,北京在北,开封在东,洛阳在西,天在上,地在下,这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什么问题也没有,完全正确;如果是站在郑州面向北京,说北京在前,武汉在后,洛阳在左,开封在右,这有什么问题吗,也没有。但是这样一来,就和“全球定位”发生了矛盾,依据格林威治线,上述五个城市都在东半球,都属东,只不过距离格林威治有个远近的问题;又如天在上,地在下,如果这是白天说的话,那么到了夜间,天就变成了下,地也就变成了上。乾卦六爻定位能够区分上下前后左右,比如规定甲为下,己为上,乙为前,丁为后,戊为左,丙为右,乾卦倒过来变成坤卦以后,前后左右的实际内容发生了变化,改为甲为上,己为下,庚为前,壬为后,癸为左,辛为右。虽然坤卦有个“先迷”的问题,但这也不难理解。问题在于我们又规定庚戊为西,辛丁为南,壬丙为东,癸乙为北之后,甲和己有一个如何安置的问题,比如说按照原来的规定,甲为下或为上,己为上或为下,那么乙丙丁戊或庚辛壬癸就是“中”,并且这四个位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打个比方,好比说甲为地球的北极,己为南极,那么乙丙丁戊或庚辛壬癸就都在赤道上,不但东西南北分不开,春夏秋冬也区别不了。这就是说,“全球定位”固然是一种科学的定位,但又代替不了人们生活习惯上的定位。

周易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呢?原来它既坚持了“全球定位”法,也照顾了生活习惯上的定位法,它把两种定位都统一到天干这十个字上,但又做了一个转换。

先说“全球定位”是怎么坚持的。乾卦六爻规定甲为下,己为上,乙为前,丁为后,戊为左,丙为右,其中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这是三个“对立面”,这种对立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当乾卦六爻纳入天干以后,这三个“对立面”变成了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这种对立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当着乾卦倒过来以后,前后左右的实际内容发生了变化,天干之乙变成癸,丙变为壬,丁变为辛,戊变为庚,但是甲与己,庚与壬,辛与癸的对立关系却没有变。正是利用了这种对立关系,周易又规定了乙癸为北,丙壬为东,丁辛为南,戊庚为西。谁都知道,北与南,东与西是对立着的,是东就不会是西,是南就不会是北,在这种情况下,甲和己或上或下,或重叠为“中”,或一中一外,这倒是无关紧要了,只是在重叠为“中”的时候,不能忘记它们的对立性质,也就是说,甲和己是永远不能“见面”的。

再说如何照顾人们的生活习惯。周易毕竟是中国人的作品,可靠的地理坐标是“岐山”,这里处于北半球,又有分明的四季,因此方位的规定也就不能不打上中国人的烙印。同一个季节,北方冷,南方热,这是中国人的感觉,要是到了澳大利亚,那么这一切又都会反过来。

两种规定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假定我们把“全球定位”看作是一种绝对的规定的话,那么东西南北的规定便是一种相对的规定;假如把“全球定位”看成是一种一般的规定的话,那么东西南北的规定便是一种特殊的规定,两种规定都是必要的,区别在于适用范围上。

【杂议乾坤】(67)何为“履霜,坚冰至”?

“履霜,坚冰至”是坤卦初爻的爻辞,辞义浅显易懂,但传统易学很少有人把这句爻辞同坤卦的整体形势联系起来,同坤卦的特点以及同乾卦的关系联系起来,因此也就弄不清这句爻辞的实际意义。“履霜,坚冰至”实际意义,在于它用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为我们确定了一个时间上的坐标。

乾坤一体,乾卦的所有性质坤卦也都应当具备,事实上也都具备。但由于坤卦是乾卦的颠倒,所以乾卦与坤卦也就有了许多区别,或者说各自有了自己的特点。乾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时偕行”,所谓“与时偕行”就是时间如何变化,空间也如何变化,确切说是用空间上的变化,来反映或表现时间上的变化。乾卦六爻的层次是非常鲜明的,对这一点,很多易学家都注意到了。空间上的变化,可以通过人们的视觉观察到,所以乾卦的视角问题,六爻的空间定位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视角一变,方位必乱,坤卦“先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视角发生了变化。

但是,用空间变化来反映或表现时间变化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先行确定一个时间坐标,如果没有时间坐标,则空间上的差异也就没有办法表现。用“杨柳青青”和“草木枯萎”能反映空间上的不同吗?不能,因为同一个地点,有的时候是“杨柳青青”,有的时候就变成了“草木枯萎”,只有确定在“杨柳青青”这个季节,另一个地方是“草木枯萎”,这才显示出不同地域上的差异。“与时偕行”的意思是先把时间“凝固”起来,通过不同地域上物候的差异来反映或表现时间的变化。如何才能使时间“凝固”呢?那就是“与时偕行”,好比时间是一辆飞速前进的闷罐列车,你坐在这辆车上,你就会感觉不到车在前进。如果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上运行的两列速度相同的列车,那么坐在一个列车上,你也就感觉不到另一个列车走还没走?快还是不快?

假如说乾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坐标来反映时间上的变化的话,那么坤卦则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间上的坐标来反映空间上的差异。正如乾卦反映时间上变化却需先把时间“凝固化”一样,坤卦反映空间上的差异却需先把空间“固定化”或“同一化”。在坤卦中,有东西南北之说,但我们几乎看不出这些空间方位上的差异,空间被固定,这也才能感觉到时间上的变化。所谓“乾动”其实是空间的变换,时间是“凝固”的;所谓“坤静”其实是空间的固定,时间是流逝的。在这里,视觉与视角的作用也被弱化,而人们对温度的感觉则被凸显出来。

“霜”为秋之象,“冰”为冬之象,“履霜,坚冰至”反映的是我国某一个地方(比如岐山周边地区)由秋及冬的变化。乾卦的“潜、见、惕、或、飞、亢”的顺序,相当于春分至秋分的顺序,乾坤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如果乾反映的是由春分到秋分的季节,那么坤卦反映的就是由秋分到春分的季节。坤初为己,己既是一个特定的地点,也是一个特定的时间,这个特定的时间,就是秋分。

【杂议乾坤】(77)何谓“黄裳”?

“黄裳”是坤卦五爻的爻辞,什么是“黄裳”?为什么这个爻的爻辞要说“黄裳”?让我们先看看传统易学的解释。《象》的说法是:“「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的说法是:“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所谓“在中”是说坤卦是由两个三爻卦的坤重叠而成,五爻在上卦之中。所谓“正位”是说六爻中,五为“正位”或“尊位”,为“体”,其它为“偏位”,为“四支”。“黄”为中色,“裳”为下体之服。这些话的意思是,坤五所在的位是“正”的,色是“中”的,既“中”且“正”,当然也就比其它不中不正的爻要好,可以“通理”,可以“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因此是美到了极至。只是坤服从于乾,所以只能以下体之服为喻,故曰“黄裳”。这些拐弯抹角的解释貌似有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黄”不黑不白,不朱不赤,说它是“中色”倒是可以,但要说“文在中也”、“美在其中”、“美之至也”这就不对了,美与不美,全在搭配,搭配得当就美,搭配不得当就不美。试想一个居室全都染成黄色,难道那就美了?如果“黄”真的是“美之至”,那么人们现在的“扫黄”岂不是和《文言》唱了反调!

其实“黄裳”二字系在坤五,只是说明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与二爻的关系,二是点明二爻的季节。前面在71《“大”是一个“圆圈”》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坤卦的二、三、四、五爻构成一个圆圈,但这是一个不封闭的圆圈,不封闭就是说在五与二之间有一个“断裂”。对于表面上相邻而实际上又有断裂的爻,用什么样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表述这种关系呢?当然是人体与衣裳,衣裳穿在人体上,似乎与人体一体,其实衣裳是衣裳,人体是人体,对人体而言,衣裳是外在之物。坤四“括囊”,把六爻分成了“内外”;坤二运行到坤五,在五与二之间断裂,对坤五而言,坤二就成了坤五的外在之物,所以以衣裳为喻。至于“黄”字则是表明坤二所处的季节。我们已经知道,坤初己不仅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地理坐标,也提供了一个时间坐标,这个时间坐标就是秋分,自坤初己至坤二庚,从季节上说就是秋季,我们知道,岐山附近的秋季,大地一片金黄,由此我们知道,在天干取象上,庚为秋为黄为金,掌握了这一点,对经文后面的“黄离”、“黄矢”、“黄耳”、“黄金”、“金矢”等等,也就不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杂议乾坤】(81)乾坤与太极

上文谈到,乾坤就是“混沌”,就是“太极”。太极是系辞中提出来的,系辞中有段话,叫做“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围绕着什么是太极、太极的内涵与外延等等,经过历代哲学家们演绎发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太极理论或太极文化。这里我们不是来评论这个理论或文化,而是探讨太极与周易的关系。

太极与周易的关系,就集中在系辞中的这段话里,根据这段话,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是易的本原,由这个本原产生了一阴(--)和一阳(—),这就是两仪;两仪再发展就变成了四象,所谓四象就是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四象再发展就有了八卦(三爻卦),三爻卦再两两重合就有了六十四卦,这就是六十四卦产生的过程。

上述理解影响巨大,但其实是不对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它们无所谓先后,当然也就无所谓谁产生了谁的问题。如果说它们有先有后,那么也就是说有过那么一个时期,世界上只有太极,没有两仪、四象、八卦;如果没有两仪、四象、八卦,那么太极是个什么样子谁还能说清楚?

“两仪”是对立着的两个极端,既是一种空间上的对称,也是一种时间上的对称,阴阳可以看作对立,但未必对称,因此“两仪”并不是指的一阴一阳,至少不是单指的阴阳。

“四象”也不是两个爻的“阴、阳、老、少”,它们只不过是两仪的中间体,一方面联结着两仪,另一方面又有别于两仪,四象也是两两对称,只不过这是空间上的对称,不一定就是时间上的对称。

“八卦”不是三爻卦,而是球形卦体上相邻的三个爻共有的“国门”,这样的“国门”共有八个。

六爻卦不是两个八卦重合的结果,而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一个西瓜可以分为两半或多半,这是为了吃,但要说生长,能说一个西瓜是由两个半块西瓜重合而成的吗?葫芦可以分为瓢,瓢永远也重合不成一个有生命的葫芦,我们说六爻卦不是两个三爻卦重合的结果,根据也就在这里。

前面在杂谈62《乾卦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一文中,我们曾经探讨过乾卦的先天与后天问题,指出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那么乾卦六爻的关系就是一种并列关系,六爻无所谓先后,无所谓谁产生了谁,它们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考虑时间因素,那么六爻关系就变成了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六爻有了先后,有了谁产生谁的问题。六爻之间的这两种关系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因果关系,乾卦的先天性质是“因”,后天性质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因”的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不能脱离这种存在谈变化,否则就是主观唯心论。对太极的认识,大多集中在“有无”、“虚实”等等概念上,如果是把太极视为“无”、“虚”,那么我们说在绝对的虚无中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来的,作为绝对虚无的太极,也就不可能生出两仪、四象、八卦。如果把太极视做相对的虚无,那么也就是承认“有”的存在,承认“实有”是绝对的,“虚无”是相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无中生有”也就没有了意义。

我们说乾坤卦的卦体就是太极,这是因为在卦体上原本就有“两仪”、“四象”、“八卦”,“两仪”、“四象”、“八卦”构成了卦体,也构成了太极,它们存在于卦体上,也存在于太极中,在这种情况下,太极不过是乾坤卦的一个“别名”而已。

乾卦的卦体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当作后天的乾卦,六爻有了先后之分,没有初爻,也就没有二爻、三爻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初爻是“有”、别的爻是“无”呢?我们说可以这样理解,又不能完全这样理解。说可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六爻间确实有一种先后关系、包容与被包容或因果关系。说不能完全这样理解,是因为作为结果的爻并不是绝对的虚空,而只是在一定原因或条件下改变了状态,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和从“无”到“有”是有原则区别的。

【杂议乾坤】(95)冰、霜之象分季节

坤初辞为“履霜,坚冰至”。“霜”为秋之象,“冰”为冬之象,在陕西岐山一带,这个季节是分明的。问题是为什么坤初要系上这样的辞句?原来这里牵扯到“时间定位”这样一个大问题。

周易的定位有两类,一类叫“空间定位”,前面我们探讨的“前后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上下”等等,均属于“空间定位”,而“时间定位”就是由这句爻辞来规定的。

所谓“空间定位”是不考虑时间的,例如“北京”一经命名,便不能轻易更改,明朝的北京是北京,现在的北京还是北京,不管现在的北京与明朝的北京有多大差别,但作为一个地理坐标却永不更改。

所谓“时间定位”是要确定一个时间坐标,有了时间坐标,才能够对爻分出先后。

但是,时间坐标离不开空间坐标,也就是说,讲时间变化一定要讲什么地方的时间变化,离开了特定的地方,时间坐标就不知安放在哪里。于是围绕着空间与时间,就出现了“同时不同位”与“同位不同时”这样两个问题。

“同时不同位”可以用乾卦为例,乾卦六爻当作六龙时,它们的不同不是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是空间上的差异造成的,反映的也是空间上的差异。

“同位不同时”的问题比较复杂。从道理上讲,任何一个位置,都有时间上的变化,在地球上,即便是两极或赤道,没有分明的四季,但也不能说没有时间上的变化,但在卦体上,一个爻既表示方位,又表示时间,因此这个爻也就不能反映所有的时间变化,只能反映特定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爻可以反映两个时间段,比如说乾二乙和坤五癸,作为方位时这是同一个爻位,但作为时间时却是两个时间段,两个时间段的距离是,从乙到癸为八个单位,从癸到乙为两个单位,这就叫“同位不同时”,特定的位置,却不是特定的时间,而其它的时间段,在这个位置上更是不能够反映的。

有没有这样的位置,既是特定的方位,也是特定的时间呢?我们说有,这就是甲和己,作为方位时,甲和己是特定的方位,例如甲在乾为下,在坤为上,己在乾为上,在坤为下,这个方位是不乱的。甲和己当作时间段时,它们也只表示一个时间段,不象其它爻表示两个时间段,所以这也是特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也不乱,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也就统一在这两个爻上,这是其它爻不能承担的一个任务。

坤初为己,从“履霜,坚冰至”这句辞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由秋及冬的季节,又因为乾坤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所以我们推测己表示秋分,而甲表示春分,一年分十个时间段,这和我们现在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不同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6杂议乾坤(100加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