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创始人雷军曾说过:“我创办小米,不是为了成就感,不是为了个人财富,也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就是想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
努力,勤奋,坚持,自律。这些平时耳熟能详的词汇似乎都能和成功扯上关系。可是,成功还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品质:你得打心眼喜欢这件事,真心的想要得到它。
杨澜访谈录中,主持人杨澜问雷军:“你曾在2010年时对自己做过一次很残酷的解刨,你发现在你身上有着什么样的一些优势,又有着一些什么样的缺陷,对于创业者来说是需要改变的”
雷军回道:“我们中国不缺乏很多既聪明又勤奋,又有能力的人,还很自信甚至自负,但是光有勤奋和聪明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是顺势,把握时机把握战略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战术”
对于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来说,过去,大多数孩子拿到一个漂亮的成绩单或许就能得到来自家人和周围送上的褒奖,误以为这就是属于个人的成功。只要平时勤奋用功,相信天道酬勤,终会得到回报。
你是否也一直用意志力来驱使自己努力,奋斗?却从未深度的思考过:是选择大于努力,还是努力大于选择?
很多人都听过村上春树跑步的事例,从1982年起,清晨5点起跑步10公里,晚上10点就寝,并坚持至今。
总是有人问他:“像您这样,每天过着健康的生活,难道不会有天写不出小说来吗?”
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村上春树说,自己并不是才华横溢型的作家。才子写书,像拿着锋利的剃刀,而他拿着的只是一把斧头,要用力地砍啊砍,才能写出东西。
而保障他能一直“砍”下去的,就是这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村上春树管这个叫做“基础体力”
其实,并不是跑步和早睡是作家村上村树第一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成为了他持续做自己喜欢事情的一个助推器。
他人眼中的自律只是他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第一需求所付出的一些必要行动。并且这种自律所得到的反馈与写作产生了良性循环,所以有动力继续坚持。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在100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好成绩,这个成绩可以排在人类百米历史的第12位,放在北京奥运会也是银牌。
但很多人不知道,2017年在伤病的折磨下他就想过退役。
可是他还有自己的梦想,苏炳添的梦想着自己可以做首个闯入奥运会100米决赛的亚洲人。
平时,苏炳添对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他烟酒不沾,即使和挚爱的亲朋好友聚会,也不会打破这个惯例。
没有极特殊情况,他在晚上十点之前就准时睡觉了,当清晨所有人还在睡懒觉的时候,苏炳添晨跑都回来了。
也许这又是自律的一个体现,最终让这位国人的骄傲取得了不错的回报。但是没有梦想的使然,又有谁愿意放弃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快乐呢?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自律方得自由”
或许我们从表面看到的种种人或事,的确如此。
但为了心中的不明确,并不能引起你情绪面变化的事情所努力时,也许你得到了心安,但心累同时也在折磨着你。
自律并不等于自虐。
只有让你感受到快乐或者愿意为了它暂时去忍受痛苦却极度渴望的事物,它才能使你有持续坚持下去的自律,它不需要别人督促,因为你知道这件事只关乎于个人命题,与他人无关。
只有明确了动机,明确了真实追求,明确了渴望,我们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有利于目标和放弃一些欲望之事。
因为我们永远不能背离自己的情感。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每天依然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或许我们不是自律,而是自虐。
这样还不如找点娱乐活动消遣一下,至少你还能获得当下的快乐。而不是经常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冲突:一边告诉你该做些正事,一边告诉你正事并不快乐。
我们一定要好好想清楚自己当下所追求的重点和内心真正热爱之物。然后沿着认为是正确的方向用劲。
在这个过程里会有惊喜与收获,也会有痛苦和迷茫,但内心明白:过去所付出的种种,可能是别人眼里的自律,但也只是你为了得到心中渴望的一种取舍罢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口,找到内心的真实渴望。
然后在磕绊中前行,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