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散文《晃悠》 系列40·慈济情怀


老皮散文《晃悠》 系列40

·慈济情怀




我是怀着一种虔诚的敬意和向往踏上寻访白礁慈济祖宫的旅途的。

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感动会在你经过之后,长久地停留下来成为记忆的情愫,那么白礁慈济宫将会让你在烦琐的日常生活中永远地坚持仰望的姿态。

永远并不远——驾车从角美出发,不到10分钟便来到了白礁慈济宫。以前曾去过北京,领略过紫禁城的风采,如今,站在这座被誉为“闽南故宫”的庙宇前,依然被它的恢弘气势所深深地吸引。品味近千年历史的香火,追忆着这座宫殿的旧主,令人不禁顿生一种慈济情怀。

白礁慈济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漳州市角美镇白礁村,内祀宋代名医、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吴夲(音滔)的开基神像,是闽台一带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吴夲故地白礁村原本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海,潮退时海面露出无数礁石,潮涨时风浪跟礁石搏击形成大片白色浪花,白礁祖先挖填海引水,垫高沙滩自然而成社址,村名就叫白礁村。白礁慈济宫始建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是宋高宗颁绍赐建的三进宫殿式庙宇,占地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宫为二层五门三进,布局奇特,造型雄伟。整座殿宇金碧辉煌,依山递高,层楼迭展,雄伟壮观。中轴线上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前殿、天井、月台(祭台)、正殿、后殿。天井两侧为双层钟、鼓楼。殿内盘龙石柱、斗拱朱漆、彩绘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于一炉,因此被誉为“闽南故宫”。

这是一种在体验中才能看到的风景。

当我缓缓步入这座神圣的宫殿,立刻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那些充满灵性的建筑一直让我在攀缘其间时有一种和历史对话的感觉。飞檐交错的建筑结构超过了所有的语言,任意一种状态都是一段文字。这是凝固了的历史和生活,漫步其间就好像行走在时光的另一个层面。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即使人的思想都沉睡了,它们却仍然醒着,让另一种梦延续着不灭的历史。

白礁慈济宫的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门式,一层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层用木柱,下层用花岗岩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门廊竖6根青褐色花岗岩雕蟠龙石柱,系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时台湾同胞献置。正门上悬“慈济祖宫”横匾,门前两侧有紫铜色石狮1对。左右两侧方形石柱4根,左边刻题“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右边刻题:“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畏”的竹叶形对联石刻,系先贤所书,笔迹不凡,意味深远。长廊门额悬“真人所居”巨匾。前殿两侧延伸为文武朝房,突出主体成辅佐之势。前殿大门绘有太监图案,是全国罕见的门饰。皇宫特许太监为神医守门,可见朝廷对神医的敬重。天井中有由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月台,上刻“飞天乐伎”、“双狮戏球”等浮雕纹饰。台上雕制着前置蹲踞状石狮一只,系明朝朱棣文皇后为感神恩所赐,故俗称“国母狮”,石狮右掌还握着一个“夲”字印鉴。月台前有一水井,称“龙泉井”,清洌甘甜,常年不涸。传说吴夲生前曾用井里的泉水为病人洗涤伤口,煎药治病。宫外左右两侧另有宋代水井各一口。水质甘淳,久旱不涸,每天都有无数信徒到此恭请“圣水” ,祈求“消灾灭病”。天井两边配有游廊,前部建钟、鼓楼,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楼顶木架藻井结构,用木斗拱出挑承托。宫内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写的“慈济祖宫”横匾,层楼正中一幅镌有“惠及群黎”的大匾,是台湾香客早年敬送的。在宫里,类似颂扬吴夲医德的匾额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正殿台基高于前殿台基2米,单层宫殿式,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中间殿顶木架结构为“鸡罩顶”如意藻井,由众多的木斗拱垒叠而成,斗拱出五挑。次间用梁架抬梁式,斗拱均不出挑,有昂傲象鼻状。走廊竖4根青褐色花岗石雕朝天五爪蟠龙石柱,系宋代建宫时的原物。大殿两侧筑有石阶,通往奉祀“圣父圣母”神像的后殿。大殿正中,精美的木神龛奉祀着保生大帝塑像。据管理人员介绍,右边配祀的是东圣侯、太上老君、张圣者;左边配祀的是西圣候、三将军、先生公。据说东圣侯、西圣侯就是当年建筑慈济祖宫的监工钦差大臣。在正殿左右两侧还配祀三十六神将。右侧十八神将为:康元帅、提大将、辛元帅、枷大将、马龙官、江仙官、刘圣者、马伽罗、张圣比利时、王舍人、李仙姑、必大将、何仙姑、纪仙姑、二郎神、五骑官、文天师、直扶使者。左侧十八神将为:赵元帅、杨元帅、食鬼大将、殷元帅、倒海大将、闻元帅、缚大将、王元帅、锁大将、王灵官、黄仙姑、连圣者、虎枷罗、肖圣者、康舍人、龙大将、托塔天王、陶天君。

后殿更高于正殿,结构较简单,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长方形天井。后殿正中神龛祀吴真人父母神像。神龛左边陪祀观音、千手观音、善才龙女、韦陀护法、王公、大妈婆、大使哥;右边陪祀注生娘娘等诸神。

整座慈济祖宫的建筑布局非常严谨,在垂檐复宇、翼角雀飞之间,名人题词和以历史故事、山水禽兽花木为题材的石刻、木雕、壁画、剪粘等艺术作品星罗棋布,均属上乘佳作,形成集宋朝以来历代建筑风格之大成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研究历史古建筑结构和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堪称是闽南人文景观的精华。宫内原供奉的保生大帝开基祖神像共有3尊,俗称“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仍供奉在白礁慈济宫的正殿;二大帝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随郑成功军队东渡赴台,现供奉于台南县学甲慈济宫;三大帝供奉于厦门青礁慈济宫内(东宫)。管理人员还介绍,白礁慈济宫之所以能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宫内保存的六件国宝级文物:一是正殿石阶下祭台边缘的工艺精湛、造型大方的飞天仙女石雕,乃建宫时的原物;二是月台上明朝朱棣文皇后所赐的“国母狮”;三是保生大帝吴夲生前炼丹煎药用的青铜香炉;四是正殿门廊清嘉庆年间台胞捐赠的十根青石雕蟠龙石柱;五是在书法上独具创意竹叶联石雕“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和“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六是正殿顶棚没有用一根铁钉的斗八藻井。

看白礁慈济宫,实际上不必去详细考查它的建筑格式和考证它的年代出处,单单欣赏那奇绝宏伟的造型就足够了。白礁慈济宫所呈现出来的人生况味更是令人置身于一种怅然若失的、袅袅不绝的余音。白礁慈济宫的魅力不仅在于静穆庄严和古朴悠缓的感染力,还在于其中所体现出的那种绵长的时间感和幽寂的空间感。

在闽南,道教的传播有着悠久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天师道的著名道士左慈、葛玄、郑思远相继入闽云游或修道。闽南道教正是在不断吸收民间信仰的神祗和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许受中国道教滋生的土壤——几千年等级观念极其鲜明的封建帝制的影响,道教建筑一般不以住修对象区分,而以祀奉神祗的等级称谓。闽南民间大体把它可分为观、宫、殿、庙、府、洞。 “宫”便是祀奉“帝”“王”“公”“大仙”级神祗的道场,表明在信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而眼前的白礁慈济宫虽历经千百年沧桑依然幸存,惟一可以理解的是,当地人民世代都对这座宫殿的旧主吴本充满敬仰之情。

其实,保生大帝的存在也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仪式,他的真正作用在于给世人提个醒:当我们匆匆前行的时候,回头望一眼来时的路、抚摸一下自己的文化族谱。有时候,无形的东西更容易流逝,也更珍贵。

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人(今漳州市角美镇白礁村),生于宋太宗兴国四年(公元979年)3月15日。据同安县志记载,宋太宗兴国四年3月14日夜,吴夲生母黄氏月华,梦见紫微神人护送一童子来,翌日凌晨吴夲降生。

吴夲是一位民间名医,出身寒微,资质过人,幼年时父亲吴通身患恶疾,缺医身亡。母亲黄月华积劳成疾,不久也病故。从此他立志学医,初拜蛇医为师,云游四方,遍游名山古刹、求师研学医术,寻访名医,收集单方, 17岁时已精通医理药学、炼丹和针灸,并特别擅长针炙,惯用一根铜针针刺病者经络穴位,配合汤药、涂敷,手到病除。传说他17岁游昆仑山时,曾在途中遇见西王母,王母授予济世妙方及斩妖伏魔之术。所以吴夲常以草药、针灸、气功医人,保民健康,普救众生,不问贵贱,悉为治疗,且手到病除,药到病愈。尤其是他医德高尚,给贫苦百姓治病则分文不收,深受民众拥戴,远近咸以为神医,同安知县江仙官及主簿张圣者深受感动,辞官相随为徒。吴夲终身未娶,坚持素食,不沾荤腥,结茅为舍,采药、凿井、练丹,修道授徒。宋天圣九年,宋仁宗之母乳疾,太医医治无效,吴夲因揭皇榜入诊,及施针炙,处良方、敷草药、服丹丸,终奏奇效,被宋仁宗敕封为“妙道真人”。仁宗要他留在宫中做御医,他对皇上说:“我志在修真,慈悲济世,荣华富贵非我所愿。”宋仁宗听了很受感动,也就没再勉强。于是,他回到了民间,继续炼丹制药,行医济世。宋明道二年漳州、泉州一带瘟疫猖獗,病死许多人,一时田地荒芜,一片凄凉,吴夲带徒弟四乡奔走,不分贵贱,不计酬劳,按病投药,活人无数。

宋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吴夲在白礁村北文圃山龙池岩攀岩采药,不幸跌落悬崖而逝,时年58岁。吴夲逝后,乡人感戴他的恩德,画肖像供奉。据说,其时白礁一带土匪猖厥,乡人便诣像请命。未几,贼酋竟丧亡。于是产生了各种关于吴真人的神话传说。闽南父老为纪念吴夲生前业绩,便自发在其故乡白礁村建龙湫庵祀奉他,从此,香火日渐鼎盛。

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为报吴夲治先祖乳疾之恩,动用国库,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艺人工匠到吴夲生前采药治病的家乡白礁村及吴夲生前修真炼丹的邻里青礁村(今属厦门),依照皇宫建筑,分别建造一座慈济庙,赠“慈济”匾额,供民众奉祀。白礁慈济庙(西宫)和青礁慈济庙(东宫)相距仅二里地。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后,孝宗皇帝又将“慈济庙”改为“慈济灵宫”,简称“慈济宫”。宋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朝廷追封吴真人为忠显侯。开禧二年(公元1207年),南方大旱,而漳泉一带,传说因祈祷吴真人,竟“岁以大熟”。因此嘉定(公元1208年)时,又封为英惠侯。自此,东至莆田、长乐,西至河州、潮州,对大道公吴真人的信仰大为流行。到宋理宗宝庆年间,封“康佑侯”,端平年间又封“灵护侯”,嘉熙年间晋封为“正佑公”,隔年再封为“冲应真人”。此后,历代皇帝对吴本追封谥号的还有“吴真人”、“吴真君”、“英惠侯”、“花桥公”等。据统计,自宋至明,吴夲竟28次受朝廷直接褒封。到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晋封为“升天金阙御史慈济灵医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而吴夲受到朝廷的最高封爵,当属“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据《泉州府志·卷65》的记载,十七年(公元1419年),文皇后患乳疾,太医高手,百药不效。一日,梦一道人牵红丝线缠乳上,以灸医之,顿时康复。皇后于梦中询问道人居所,有何求请。道人自言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姓吴名夲,笑答无所求,飘然离去。皇后惊醒,发现病已痊愈。惊喜之余,急忙派人往福建同安白礁村查询。当得知果真有行医济世吴真人之庙,皇后大为惊异,立即奏请敕封吴真人为“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同时,特命使臣前往白礁修葺慈济宫,还特意命人雕凿了一只石狮——“国母狮”,专程运到福建白礁慈济宫,送给已成神的保生大帝。如今,这只奇特的国母狮尚在慈济宫中,石狮右掌高擎着吴夲的印鉴,成为慈济宫的镇宫之宝。

或许,文字的表达总是带着心情的叙述。

疾病是人类的一大天敌。在古代,因条件所限,疾病更是人们的严重威胁,所以人们对救死扶伤的医生极为崇敬,视若再生父母。对那些妙手回春的名医,更视若神明。但是,一个医生,如果光是医术精良,我想也未必就能在老百姓心目中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纵观中国历史上能够千年流芳的所有名医,无一不具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高尚的医德,诸如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吴夲也不例外,正因为是他的“吾志在修真,慈悲济世,荣华富贵非吾所愿”,行医治病不分贵贱,不贪钱财,不图富贵的崇高品德,才博得了世人无限的崇敬。当然,一生布衣的吴夲此时已是峨冠博带、一身华服地被封神封帝地供奉在慈济宫正殿。一代名医,在他逝世后从人摇身而成为神。我想,这样的情形是吴夲生前始料未及的,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也不想求的。唯一不变的只是他的眼神,千百年来一往如故地盛满了悲天悯人的情绪。这眼神使也使得他在法相庄严中更多地融入了慈祥、安宁和善良,既有宗教的神往又有与人的亲和。

吴夲的生命历程只有58载,其创造的精神价值却延续了千年之久,并将被永远地延续下去。他身上所张扬的道德力量,总是在袅袅乡音中谱写着美丽的神话传说。这里就有—段灵魂高蹈的历史渊源。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北讨江南失利归来,退守金门、厦门以及其他几处岛屿。这时,有个台湾通事(即翻译官)何斌,得罪于荷兰揆一王,潜逃出台湾,投奔郑成功而来,献上台湾海图。图上绘制的台湾山川地形、一目了然。何斌对郑成功说:“台湾沃野数千里,实乃霸主之基业,国姓爷若得此宝岛,可以雄其国,足其食,进可攻,退可守、足以与中原抗衡。”郑成功一听,心头豁然开朗起来,经过审视地图,深思熟虑,他胸有成算,决定驱逐红毛,收复台湾。于是加紧训练“忠贞军”,并命令工官立即筹建百艘战舰。造舰急需大批巨木良材、一时难以筹得,而清军又正在策划从福州、潮州南北钳形合击郑军。万般无奈,郑成功得知慈济宫有五座大殿,都是上等巨木建造的,就亲自到慈济宫来,向保生大帝祷告,商借慈济宫的第一座和第二座大殿的木料,以供军需,并祈请保生大帝压阵佑护助战。并且许愿待收复台湾之后,定来慈济宫重建这两座大殿。而当年郑成功“忠贞军”的将士,大都是从漳、泉两地募集来的,白礁村就有三百多名青年男子跟随郑成功渡海收台。他们原来都是崇祀保生大帝的,此番渡海作战,深知台湾海峡风浪险恶,红毛炮火又利害,为了祈保平安,乞求神人庇护,出征前他们特地从白礁慈济宫恭请保生大帝的雕塑神像随军东渡,为将士们压阵助战。这种对一代神医的信仰崇拜就像浑厚的宗教情感一样,与身体和灵魂同行。果然,就在这一年二月初一,郑成功祭海兴师,取澎湖,破赤嵌,于农历三月十一日首先在台南学甲镇头前寮将军溪安全登陆。传说据守赤嵌城的荷兰士兵眼见一神人,幞头红衣,骑长鲸,乘风破浪从鹿耳门迂回而进,引领着郑成功水师舰队鱼贯涌入,避开炮台,无所阻挡地顺利登陆了。不久,荷兰揆一王见大势已去,只好乖乖投降了。

郑成功虽然胜利攻克台湾,但是因大陆形势发生巨变,他无法亲自履行重建慈济宫所借两殿的诺言,但为了感谢保生大帝借殿助战和渡海佑护之恩,也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便按照白礁慈济宫的式样,在“忠贞军”当年登陆的地点——台南学甲镇仿建了一座慈济宫(俗称“学甲慈济宫”)。而“忠贞军”中的漳泉籍将士在台湾屯垦定居之后,又在台岛各地先后仿建慈济宫,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200余座,更有流寓在东南亚各国的闽南籍华侨,也都在集居地建起各自的慈济宫。但是,在台湾岛上的慈济宫都以学甲镇的慈济宫为“保生大帝台湾开基祖宫”。而天下数以百计的慈济宫则以白礁慈济宫为祖宫。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在台南学甲镇慈济宫前,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隔海遥祭大陆故土,遥祭白礁慈济祖宫,这一盛典历经300余年至今从未间断。“上白礁”谒祖祭典也成为海峡两岸血脉亲情的年度检阅。

我历来不相信什么灵魂再现或者什么超自然的神力,但我相信灵魂永存,永存在某一个时间或者某一个人的心里。行走中,总想回头一望,也许什么都没有看见,但空空的心却因这一瞥,感到满足,从而鼓满新鲜的风。有风在心中飘荡,心依然空着,却让人感到安详。

当我迈步走出白礁慈济宫,夕阳已开始西斜了。远方的天空为我们透析出一种纯粹而正派的蓝。我所说的蓝,仿佛是一种酝酿之后的水,仿佛是一种酒意。

我第一次发现,一种颜色会是这样的深,诱惑着我的眼睛一点一点地延伸,却触不到底。宁静中回望慈济祖宫里神龛上奉祀着保生大帝塑像,有谁能够真正读懂这其中的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皮散文《晃悠》 系列40·慈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