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记录中国历史变迁中人民命运历程的厚重碑石

作家张炜出生于1955年,在197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在他酝酿写作的那些年,是中国故事最多的年代。他像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一般,一步一回头,记录的都是魔幻而又真实发生的故事,是在大时代变迁中小人物命运历程的厚重碑石。


在《高原上的盛宴》中,收录了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和散文《融入野地》,以及《古船》、《九月寓言》等著名长篇作品的节选部分,这是张炜的创作历程,也是在社会变革阵痛中的民族灵魂历程。


在《声音》中,十九岁的少女二兰子去林子深处割草,一时兴起敞开嗓子喊了一声,便听到了河对岸的回应。一来二去,她便认识了同样在河对岸割草的小罗锅儿。

小罗锅儿不愿意一辈子就这么晃荡着割草,自己努力学英语,想去公社的工艺制品厂工作,二兰子被他的上进心感染到了。一直以来,她都不被家里重视,两个弟弟在上学读书,只有她每天帮衬着家里割牛草,十九年来,谁都没有看重过她,谁都没觉得她一辈子割牛草有什么不好。

小罗锅儿却不这么想,在他眼里二兰子美得不像话,他觉得二兰子随手编弄的小草马就很厉害,自己都能行,二兰子只要有志气,一定干什么都能行。

后来,小罗锅儿考中了厂里的职务,他来向二兰子告别,故事在他们俩动听的声音中戛然而止。

“命运是无法闪躲的,每个人都将由浅入深地往社会与人生的林子深处走去,走个不停,走向自己的结局。”

尽管人人不看重二兰子,老人频频告诫着女孩子不能往林子深处去,要守本分,完全压抑住一个人的呼喊声也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终将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在《一潭清水》中,徐宝册和老六哥一起给公家看瓜地,两个老头儿脾气完全不一样,徐宝册是黑脸那个,要是他端着猎枪去巡逻,偷瓜贼立刻闻风丧胆。老六个是个大方人,睁只眼闭只眼,谁来了都热情地摘两个瓜来吃。

他们俩唯一相同的是都很喜欢小林法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时常赶完海带着鱼虾来瓜地,人也勤快,常帮两个老头儿干活,俩老头儿都把他当儿子一般疼。

小林法爱吃瓜,每次来徐宝册和老六哥都给他挑又大又甜的瓜,他也从不客气,一口气吃掉两个西瓜就去瓜地中间的水潭里游上几圈。

无忧无虑的生活从土地责任承包开始有了变化,徐宝册和老六哥承包下了这片瓜地,以后就不是给公家看瓜地了,这片西瓜就和自己的差不多了。大方的老六哥突然变了态度,他不再喜欢小林法,变着法儿挑他刺,还嘱咐徐宝册那孩子不是个正经孩子,别再招惹他了。

小林法在一次来吃西瓜被老六哥赶走之后再也没来过瓜地,徐宝册得知事情原委后和老六哥生了嫌隙:“我早就知道你是舍不得那几个瓜!你要发一笔狠财,你不说我也知道!他平日里帮瓜田做了多少活?送来多少鱼?你也全不顾了······”

再后来,徐宝册离开了瓜地,重新和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小林法又如从前那样常去找他玩儿,一起想念着瓜田中央的那潭清水。

这是一个简单又质朴的故事,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我们更加想念人与人之间纯洁关系的那潭清水,那是比财富更宝贵的无价宝。

张炜的故事就是如此,从小人物的生活历程看整个社会的革新变迁。他是生活研究者,也是历史记录者,是还原那段璀璨曲折历史的厚重碑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座记录中国历史变迁中人民命运历程的厚重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