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徼(jiào):边际,端倪。

我们能够通过悟道积德遵从“道”,但是这并不是“道”的真正本体。就像是我们依赖阳光而生存,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接触太阳。我们能够通过感官直接认知万物,但是我们的认知并不是万物的本质。就像我们可以通过光线看见物体,这只是光线通过物体表面反射到我们视觉系统而给我们造成的感受,并不是这些物体本来就有这些颜色。

“道”是无数道体的总称。道体极其微小,小到我们永远无法直接认知它;它的数量极其庞大,大到天地万物都是它,只有它。万物都是由无数道体组成,万物的发展变化是由无数道体永不停歇地运动而形成的。参见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25章“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因此,只有在感官无法直接认知的层面(“无名”),我们才能感悟到万物的共同本质,就是道体。在感官能够直接认知的层面(“有名”),我们可以认知道体组成的万物。

如何进入“无名”层面认知“道”呢?老子说要“无欲”,就是要屏蔽带有“贪欲”的感官和普通思维。老子介绍了上古圣人传下来的静修方法,就是16章“致虚极,守静笃”,类似冥想、静坐的方法。老子在4、6、10、14、15、16、21、25、52,56等章进一步说明。静修通过极致守静,屏蔽感官和普通思维而达到“玄同”的境界(“无我”境界),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在道体的层面真正深层次感悟“道”的奥妙。

如何在“有名”层面认知“道”呢?老子说“有欲”,就是通过感官观察自然现象和思考获得“道”表现出来的规律。

这两个是我们认知“道”的两个层面,蕴藏着玄妙和深奥的道理,是我们认知“道”的总门。

本章是《道德经》全篇的纲,对本章的正确理解是读懂《道德经》的关键,包括“道”和万物的关系,“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难理解的是“无欲”和静修的概念,为了便于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真正看懂这个例子,就会明白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天空中有一大片云,时而像楼阁,时而像万马奔腾,时而像羊群,时而像起伏的山脉……不断变化。当我们站在地上看到了楼阁、马、羊群、山脉,这就像“有欲”层面。当我们坐在飞机里进入云层,看到的只有漫无边际、白茫茫的雾,这就像“无欲”层面,此时所有楼阁、马、羊群、山脉都不见了,静修就像这架飞机把我们带进云层内部。

《道德经》有三条主要脉络交替论述。其一、“无欲”层面通过静修悟道积德。其二、“有欲”层面通过观察和思考悟道积德。其三、进一步论述“利他、无私、不争”之德,以及德治中的“无为”和“不言之教”两个重要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