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近年来学生轻生现象频发,有人将生命教育之剑直指学校,认为学校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品性心理培育是罪魁祸首。因此,每当发生学生轻生悲剧,学校都处在风口浪尖。

        对于学生轻生,学校教育毫无疑问是有一定责任的。如果学校非说没有责任,只能说这样的学校没有责任担当意识。反思学校教育,生命教育确实存在不少短板。学科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为了成绩不惜用繁重的作业支撑,很少将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培养当做不可缺失的要素予以重视。学校生命教育更多是通过德育主题活动开展,每年也就那么三五次。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只停留在教材上,心理疏导只针对明显存在问题学生,对于隐性心理问题学生没有采取必要干预,更缺乏防患于未然的长期的常态化策略。加之教育评价未发生根本性改革,升学压力依然存在,分数依然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尺。而生命教育和与之密切关联心理健康教育很难成为学校业绩增光添彩,学校也就不会投入更多精力。一句话,学生轻生与学校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是有直接关联,学校决不能逃避这种责任。

        但是,如果学生轻生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将板子打在学校身上,是很难改变现状的。家长,作为孩子朝夕相处的人生导师,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与积极心理培育,比学校教育更会有效果。亲情,是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父母的话,在亲情的滋润下,很多孩子都会自觉去听,家长要求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会接受。或许一些父母会说,现在孩子很叛逆,不听父母的话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造成孩子叛逆不听话始作俑者恰恰是父母,父母疏于长期的管教。不能一以贯之从小事从细微处发现问题,不能经常性与孩子进行贴心交流,不能引领孩子参加各类积极向上的活动,导致孩子精神空虚,继而任性反叛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孩子轻生,父母难道不应该反思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吗?

        孩子轻生,育人环境也难辞其咎。现在是一个开放社会,网络世界信息鱼龙混杂,享乐主义、殉情主义、厌世情怀、极乐世界等等各种消极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污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网络游戏充满各种反人性反生命,怂恿冒险穿越,让很多孩子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假若社会育人环境没有这些消极内容,没有所谓的穿越,没有虚幻世界诱惑,孩子能如此轻生吗?育人环境仅靠学校打造不出,必须依靠全社会创造。每一个孩子轻生的背后,都有一种黑色环境在左右着。面对孩子轻生,社会理当反思环境的污浊带来的侵袭。

      孩子轻生频发,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悲剧,我们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坚决杜绝这样悲剧再度发生。学校作为专职的教育阵地,必须认真审视办学短板,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之中。这种常规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生命健康课、心理健康课,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起几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尽管这些专业课与主题教育活动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务实落实,更需要将尊重生命、培育积极心理贯彻到所有课程,融入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到整个教育中,也许是一两句话,也许是结合教学内容所列举的一些正反事例,但这样能够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学校应该在建立预防机制上做更大努力,通过预防干预将轻生真正消除在萌芽状态。

        而作为父母,孩子的监护人,更应尽到监管呵护职责。家长必须懂得对孩子爱,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要让父母的爱如涓涓细流滋润孩子心灵,对孩子宽严相济,始终如一,不溺爱不娇惯,也不视孩子为妖孽处处打压,对孩子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对孩子的问题不迁就。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经常对孩子灌输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孩子遇到挫折,多抚慰多激励。帮助孩子从灰暗心理中走出来,让其拥有阳光拥有笑意。家长如果在呵护与监管上多一些心思,孩子就绝不会轻易告别这美好的世界。

        社会必须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社会要将消极的反人性反生命的书籍、影视、游戏清除干净。要让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激励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内容占据人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精神丰富多彩。目前应该重点将网络游戏集中清理整顿,因为很多学生受网络游戏更大,很多家长对网络游戏深深担忧。如果育人环境得到彻底净化,孩子的精神面貌与心理就会有很大改观。

      学生轻生频发,这是全社会的痛点,必须依靠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学校固然责无旁贷,但家长更有义务与责任,社会也决不能袖手旁观。板子只打在学校上,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学校带来沉重精神负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教育是全社会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