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进第十九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为“还淳”,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朴素”。本章主旨是老子让人们抛弃三种背离大道的病态现象,使人们回归朴素本性,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智,郭店楚简本作“绝智弃辩”。陈鼓应教授认为,通观《老子》全书,“圣人”一词共三十二见,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一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通例不合。其实,这一章按照原文也是可以的。绝,断绝。关键怎么理解这里的圣,,聪明、才智过人之意。《尚书·洪范》:“睿作圣”,睿,聪明睿智。韩愈《师说》:“是故圣愈圣,愚益愚。”这里的“圣”是聪明之意。智,聪明,智力强,有智慧、有智谋。所以这一句意思就是说得道的圣人或者统治者治国理政,用不着太多的聪明才智,如果能够去掉才智,抛弃聪明,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这也就是第六十五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是老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复,恢复。意思是抛弃仁义这样的说教,人民就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从这一点看来这里看似是针对孔子反对儒家的仁义的,其实老子的本意是认为仁义本来是用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道德说教,甚至有人假借仁义之名,行势利之实。所以老子认为不如抛弃掉仁义的外壳,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此三者,指智辩、伪诈、巧利。文,文饰、浮华。故令有所属:令,政令;属,归属。所以统治者要发出政令使人们的认识有所归属。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文饰,不足以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所以要发出政令使人们的认识有所归属。

素抱朴,少私寡欲:见,同现,显现、显示。抱,抱持。见素抱朴,竹简本作“视素保朴”。“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看着两个字,其实是同样的意思,意思是说保持纯洁朴素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和各种欲望。

延伸

结合本章我给大家讲《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故事。曹雪芹不仅塑造了王熙凤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写了评价王熙凤的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王熙凤聪明过人,才智超群,在贾府算是一个“女强人”,她想尽各种办法,使用尽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世家的局面,同时也谋取自己的私利。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精明能干的人,最终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可悲下场。她的所作所为正是本章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总结:上一章老子阐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前一章里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本章提出抛弃这种聪明智巧,让人民就得到切实的利益:前一章里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因而本章提出抛弃仁义说教,以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前一章里说“国家昏乱”,这一章说抛弃巧诈货利,盗贼不起,国家就不会混乱。本章可以与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互相印证。

本章到“少私寡欲”结束,有些本子还有“绝学无忧”一句。陈鼓应教授主张把此句放在本章,“绝学无忧”放在本章的末尾,他说正可以与前一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并列、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精进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