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4《灯光》

用火柴点燃生命的故事——《灯光》

在这篇课文中,郝副营长用火柴点燃自己的生命,照亮部队前进的道路。他还没有来得及见到传说中神奇的电灯,就英勇牺牲了。电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照明的工具,在电灯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如何照明?

一、“光明”的进化史

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约翰·卡鲁·埃克尔斯在《脑的进化》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大脑最初从鱼的大脑进化而来,经历了鱼的大脑——爬行动物的大脑——哺乳动物的大脑——人类的大脑的进化过程。不仅如此,人类的相貌、体型、繁衍方式都是从鱼进化而来的。人类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类用于照明的灯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在远古时期,人类以火为灯,火既能用来做饭也可以用来照明。

大约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期,中国古人用松脂火把照明。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陶器,这为灯的制作提供了原材料。最早的“灯”被称作“豆”,“灯”字也是由“豆”字演化而来的。“豆”字最初的含义是吃肉时使用的器皿。在古文中,灯写作“燈”,“燈”字表示的就是在盛器“豆”中放置火把来照明。那时候的人用豆脂作燃料,普通人家在陶“豆”中放入燃料和一根棉绳,点亮后当作灯具照明,而富贵人家则用青铜制成的“豆”照明。

人类使用油灯的历史很长,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油灯进行改进,增加防风外罩防止火苗被吹灭;增添排烟管以减少污染;增加专门的器件调节火苗大小。

经过漫长的时间,除了灯的功能不断优化,灯的外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装饰和照明功能的玉质灯,广泛被富贵人家使用;大方的宫灯则是皇宫内苑的用品;大红灯笼常被人们挂在门外,表示吉祥和喜庆;千姿百态的花灯被用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公元前3世纪的秦汉时期,人们用蜂蜡制成蜡烛来照明,灯的家族中又增添了以固体为燃烧物的蜡灯。

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昏暗的油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类走向用电照明的新时代。

最开始,人们使用白炽灯照明,这种灯把通电的金属丝加热到高热状态而发光。后来,日光灯逐渐代替白炽灯,与白炽灯相比,日光灯不仅不伤眼睛,而且更加省电。

现在,很多家庭喜爱用LED灯,它是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制作的照明灯,具有高效、节能、使用寿命长、环保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它在逐渐替代日光灯。

科技每天都在进步,“光明”的进化也会持续下去。

二、“决定性瞬间”——摄影大师的独家秘籍

你身边有爱好摄影的大朋友小朋友吗?如果有,你一定要给他讲一讲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出生于1908年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法国著名的街头抓拍大师。1952年,他在其第一本作品集《决定性瞬间》的卷首语中,首次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论,直到现在,它都被摄影爱好者们奉为金科玉律,备受推崇。

通俗一点来说,“决定性瞬间”就是最具价值、最有美学意义的瞬间。时间的河流里有无数个瞬间,每个瞬间都不一样,大多数都是杂乱的、简单的、无意义的瞬间,而“决定性瞬间”是最好的刹那,能够表现事物的内涵,有严谨的构图形式,各个元素都处在完美的位置。

布列松是“决定性瞬间”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他常常用镜头捕捉生活中平凡的人和物,以小见大,通过小事反映有意义的主题。因此,他的每一张摄影作品,都能在平凡中凝固历史的瞬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特点。

他在1954年拍摄的《替爸爸买啤酒·1954·巴黎》虽然记录的是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却成为一幅获得极高评价的名作。照片里,一个小男孩两只手各抱一个大酒瓶,正志得意满地朝家走去,好像为完成一项光荣的任务而感到自豪。男孩自信的神态、轻快的步伐与他背后孩子们快乐的笑脸,真实、自然地流露出来,使整个画面充满欢乐、甜蜜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观看作品的人们。这幅作品特别好地表现出20世纪50年代欧洲重建时期人们的乐观情绪。布列松成功抓住了这个“决定性瞬间”,完美展现了生活的平凡和美丽。

决定性瞬间需要摄影师去发现、等待、抓拍,布列松反对摆拍和造假,强调摄影的真实性,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打动人。他曾说:“在摄影采访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生活的敏感。你第一个看到了,立刻就拍下来,这就是胜利。”

布列松告诉我们,要用镜头去抓拍生活中平凡但典型的人与事物,用真实、自然的照片记录最具价值、最美的瞬间。

三、勇敢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

课文中,郝副营长把生命献给祖国的抗战事业,令人敬佩不已。而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也为战争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同样令人敬佩。

罗伯特·卡帕的原名叫安德烈·弗里德曼,是一位1913年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

卡帕上中学时就表现出他勇敢与进步的一面,他秘密与当地的共产党接触,而被政府当局当作危险分子跟踪盯梢。为了摆脱麻烦,卡帕离开匈牙利,来到德国。

1931年,18岁的卡帕来到柏林的德意志大学主修政治。在这里,他开始对摄影记者这个职业产生兴趣。课余时间,卡帕到德意志摄影服务社工作,一边给人当帮手,一边学习摄影。

罗伯特·卡帕这个名字闻名于世,与他的挚爱的伴侣格尔达·塔罗密切相关。由于当时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卡帕在德国待了不到两年就去了巴黎。1935年,他在巴黎遇见他一生挚爱的塔罗,同为流亡的犹太人,他们相互照顾、彼此理解,很快坠入爱河。

那时,卡帕的名字还是安德烈·弗里德曼,而塔罗的名字是葛尔德·波赫利拉。为了在巴黎生存下去,他们租了一间办公室出售摄影作品。塔罗表现出杰出商人般的创意头脑,她把弗里德曼变成一个想象中的人物——美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卡帕,并把她自己的名字改为格尔达·塔罗。

他们的营销很成功,作品投放市场后不久就引起一股“卡帕热”,许多报刊都争相索要卡帕的作品。后来他的真实身份被揭穿,他开始正式使用罗伯特·卡帕这个名字,而人们也只记住大摄影家罗伯特·卡帕,忘记了他的本名。

摄影大师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技巧在卡帕的照片中是第二位的,真实与震撼才是第一位的。他的大量照片是近距离与战争接触的成果。1937年秋,他和塔罗去拍摄西班牙内战。塔罗在返回巴黎的途中被坦克剐蹭成重伤,不幸离世。卡帕痛失爱人,从此他只痴迷于去战场拍照片,一生没有结婚。

1938年,卡帕来到中国,遇到中国抗日战争的首次大胜利——台儿庄大捷。于是,他的镜头中出现保家卫国、勇敢向前的中国军人的身影。在中国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拍摄了周恩来、蒋介石等许多名人,也记录了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百姓。卡帕的报道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全世界人民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卡帕还曾拍摄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卡帕跟随第一批作战部队登陆诺曼底作战。他经历九死一生拍摄的照片,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真实的诺曼底登陆。第一批进行登陆诺曼底的部队,只有10%的人活了下来,卡帕是其中之一,人们认为他是个走运的人。

卡帕擅长捕捉战场上的瞬间,真切地体现战争的残酷。1947年,他与“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提出者布列松共同创立了玛格南图片社,它是全球首家由自由摄影师组成的摄影经纪公司。

1954年5月25日,卡帕在越南的印支战争报道中,由于踩中地雷而不幸身亡。这一次他没有那么走运了,这名优秀的战地记者手拿相机,在战争的最前沿献出了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4《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