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05天,14.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05天

原文阅读: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讲解: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启发思考:

        此章极具深意,通过德、言、仁、勇四字表达并验证何为真仁者的形象。

        有德者和仁者,与有善言和有勇,不是同一个等级的关系。言与勇在此均指表现于外者,德与仁在此均指积存于内者。前二字指行动,后二字指德性。内外互证,互为表达。外在的行表达内在的德,内在的德亦验证于外在的行。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知行合一的原型。

        “有德者必有言”,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怀的人,内心是柔软的、丰富的、强大的,那么他一定会有很多相应的言辞表达出来。 孔子认可仁者要表达其心志思想,如此才可履践仁者兼济之务。

        不过,后半句之“有言不必有德”也很重要。一个语言技巧很好、只会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一个人在某种场合讲了一句正确的话,并不代表他就有德行。孔子再次指出,不可轻信人言,不可轻信人们的表白话语,无德者在其活动中必定自我标榜。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同样在仁者和勇者之间加以区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张居正说,勇是仁之发,仁者虽然不以勇敢自许,但是“心无私曲,正气常伸”,临事之际,自然见义而勇为。一个真正有仁爱的人,具有临危不惧的大勇气。他知道应该如何去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是真正的仁者之勇。

      但是,勇者就不一定了,一个人在某个场合表现出了勇敢的行为,可能是一时的血气之勇,并不一定就是仁者。至于动不动就拔剑相向表现出自己“义气”之人,可以是勇的,同样未必是仁的,甚至是不仁。因此,判断仁者,既不能仅听其言也不能仅观其行,因佞口之言和蛮勇之行,均可伴随以伪乱真的道德宣传。

        本章孔子的話非常辩证,强调对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逻辑上讲,正推理成立,不一定逆推理成立。孔子此处的话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我们从中所受启发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个人之品行修养,一方面在于察人验事之法。首先,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仁者必须勇于有为,敢于言所当言,行所当行。其次,论事察人则必须不为表面言行吸引力所惑,努力不为各种花言巧语所误导。在商业化如此发达的当今时代,传统的言语修辞惑人之术,今已让位于更具技术性效能的文化广告宣传和各种影响力制造之术,更需要具备辨别真伪的。

      可见,有德的君子一定要有志于言,行安于言,要致力于为大家辨明是非。这就是现在说的公共知识分子了。蜘蛛侠说“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有知识的人也一样,知识越多越有责任把知识贡献给社会,这就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是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05天,14.4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