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部,第十三章,第一节)

            第十三章 女中尧舜高太后           

                        第一节 党党党

公元1086年九月初一,百官参加朝廷明堂庆典,仪式完毕不久,惊闻司马光薨逝,众官悲痛不已,相邀一起到司马光府邸去祭奠。

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实为皇帝老师)程颐却出面阻止道:“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程颐这句话什么意思?八个字几乎是平时最常见的字,组合在一起就让人有些懵逼。

程颐认为:孔子说过,吊丧这天哭泣过,就不能再歌唱了。也就是说,悲伤过后不能立即转为快乐,这不符合人情。参加庆典是快乐的事,吊丧哭泣是悲哀的事,两件事不能在同一天发生。情绪转换太快,难免有假。

有人提出质疑道:“孔子只说哭后不歌唱,没有说唱歌之后就不能哭了啊!”是呀,他们先庆典,再祭奠,属于快乐转悲伤,不过分!

此时,幽默大咖苏轼神补一刀:“只怪冤死鬼叔孙通制定了一套礼法啊!”百官听完,哄堂大笑。叔孙通帮刘邦制定了一整套朝廷礼仪,让刘邦找到了做皇帝的威仪,苏轼说这话,实际是嘲笑程颐死板硬套,程颐自然十分反感,两人由此产生芥蒂!

苏轼是无心说的吗?非也,苏轼是故意而为之,因为苏轼不爽程颐很多时日了。那么,为什么这两位大佬人物又会相互顶牛呢?

程颐和哥哥程颢是理学大家,闻名中外,一次进士考试落第后,程颐再未参加考试,而是潜心钻研学问,用心教育学生,前后二十多年,民间都以“处士”称呼他。英宗、神宗期间,屡次有大臣推荐程颐出来做官,程颐都推辞不干。

哲宗即位,司马光、吕公著一起上疏举荐程颐道:“臣等见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法度,年过五十,不求做官,真是超脱儒者,圣世隐士。希望朝廷破格擢升,树立士人楷模!”

朝廷下诏,授程颐为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上疏力辞。第二年三月,朝廷再召程颐为崇政殿说书,程颐便无停留,立即来京供职。

程颐上任前,先上疏道:“人的心智随后天习染、教化而逐渐发展成熟。民间善于教育子弟的人,也一定聘请有名望和德行的老师,让他陶冶情操。何况天子春秋年少,天资睿智,更要了解修身养性、调息身心的方法。一天之中,和贤士大夫相处多,和宦官、宫妾接触少,气质变化,自然而成。愿陛下选名儒入侍讲学,讲完后,安排他们留下值班,以备随时顾问,积年累月,就能养成至高无上的道德!”

程颐的奏疏,无形之中先夸耀了自己一番,且言外之意,他不止于做帝师,还要参与国政。否则,何来留守顾问?

不久苏轼以翰林学士兼侍读,也是帝师身份。或许苏轼看不起程颐的布衣出身;或许苏轼觉得程颐一直拒绝做官,是待价而沽,担任帝师就屁颠屁颠的赶来赴任;或许苏轼性格幽默诙谐,和程颐的道学老儒格格不入,总之两人之间,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舒服,只是没有公开化!这次苏轼公开出言讥讽,终使矛盾暴露于天下了。

如果只是两人之间的嫌隙,似乎无关大体,要命的是,他们都是大宋顶流明星大咖,各自拥有一群粉丝。

程颐洛阳人,所学称为“洛学”,以他为首的团队称为“洛党”,以朱光廷,贾易等为主要支持者;苏轼为四川人,他的团队称为“蜀党”,以吕陶等为主要支持者。

如果朝廷内仅有两党,倒也泾渭分明。事实远非如此,当时还有以刘摯为首的团队,主要支持者为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他们都是北方人,因此称为“朔党”。这一派的成员最多,势力最雄厚。

中书侍郎吕大防,陕西人,憨厚刚直,没有团队;范祖禹虽是宰相吕公著的女婿,也是司马光的门生,主要依附司马光,司马光死后,也没有加入他人团队。

最让人焦心的是,新法当权派都被贬出京师了,他们怨恨尤其深切,一直在暗中观察活动,准备伺机反扑!可以想象,吕公著这个宰相做得有多难!


佐料:苏轼说程颐道学脸孔是有依据的。

程颐每次进讲,都是板着脸孔,讲完学后,又对赵煦长篇大论进行规劝。有次,程颐听说赵煦洗脸时避开蚂蚁。

程颐获悉后,特意问赵煦道:“有这事吗?”

赵煦回答道:“是,朕唯恐伤害到它们!”

程颐立即表扬道:“将这份善心推及四海,这是帝王的最重要的品德啊!”

赵煦曾经倚着花园栏杆,偶尔折断一枝柳条,程颐知道后,庄重地教训赵煦道:“当春之时,万物正在生长,不应该轻易折断树木,从而伤害天地的和谐!”

赵煦虽然颔首肯定,内心难免不以为然。

其后,程颐还倡导帝师坐着为皇帝讲课,说作为帝王,更应尊师重道,为天下表率。还说“天下官职重位,只有宰相和经筵(御前讲习)。天下安定和动乱由宰相造成,君主道德成就责任在经筵。”

他的这句话,可能可以解释他为什么百般推辞做官,却快马加鞭进京作帝师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部,第十三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