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12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第三章:南朝试验田之时势不再造英雄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刘裕。

易中天:刘裕的崛起是因为孙恩之乱。公元399年,也就是北魏国王拓跋珪迁都平城并且称帝的第二年,孙恩之乱起。

艺凡:孙恩是什么来头?

易中天:号称道教徒,其实是邪教组织和恐怖组织头目。孙恩起事时,会稽郡长官王凝之(王羲之次子)既不出兵也不防备,天天在密室里祈祷,还宣称请到了鬼兵数万把守要津。

艺凡:能管用吗?

易中天:不管用,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是北府,扭转战局的则是刘裕。尽管当时他只是北府小小的参军,却让貌似强大的孙恩一再溃败终至灭亡。

艺凡:这说明孙恩的邪教组织不过乌合之众,更说明东晋政权已病入膏肓。

易中天:然而东晋的无可救药却一再显示出来。实际上,孙恩之乱断断续续地拖延了两年多时间,并未居安的执政者却竟然毫不思危。这些家伙除了勾心斗角,便是纸醉金迷。结果,孙恩还没死,桓玄就来了。艺凡:是桓温的小儿子,当年他老爹就像篡位,结果被谢安阻止了。

易中天:这回没人能阻止桓玄,除了北府。但北府却倒向了桓玄。

艺凡:害怕了?

易中天:但是北府的老大是没有政治头脑的刘牢之。当时,刘裕等人都极力反对勾结桓玄,刘牢之却大发脾气说:消灭桓玄易如反掌,但之后朝廷那帮家伙还容得下我吗?

艺凡:他更害怕功高震主。

易中天:这就是糊涂了。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桓玄来势汹汹却没有名分,晋室正当防卫又力量不足,因此双方都要借重北府军,拉拢刘牢之。刘牢之如果有政治远见,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艺凡:可惜他没有。

易中天: 刘牢之降了桓玄。

艺凡:那么刘裕去哪里了?

易中天:回京口了,京口是北府的大本营。当然,只有一江之隔的广陵也是北府的根据地,可惜却是老根据地。当年北府从那里移镇京口,就因为京口与建康并无大江阻隔,又能与广陵隔岸呼应。也就是说,刘裕要回的京口比牢之要去的广陵离桓玄更近,他们一个是迎难而上,另一个却其实是逃之夭夭。

艺凡:两种选择,高下立判。

易中天:刘牢之最后自缢身亡,后来还被桓玄开棺戮尸。追随刘裕的是何无忌。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也是刘裕的老朋友。牢之与刘裕分道扬镳,无忌左右为难。刘裕则态度明朗地对他说:跟我一起去京口吧!桓玄如果是忠臣,你我就共同辅佐他;不然,就干掉他!

艺凡:此时的桓玄呢?

易中天:桓玄的兴起和灭亡都很迅速。从进入建康到兵败被杀,他一共只折腾了二十六个月,重要原因之一则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称帝。元兴二年(403)十二月,桓玄逼晋安帝禅让,改国号为楚。

艺凡:早就想消灭他的刘裕,便有了正当理由和强硬口实。

易中天:三个月后,刘裕起兵。刘裕率领的联军其实只有一千七百人。

艺凡:这点人能行吗? 

易中天:双方的斗志不一样。手持长刀的刘裕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敌营两员大将都死在他的刀下。与之相反,桓玄却闻风丧胆不战而走。次年(404)五月,桓玄被杀。此后的历史就由刘裕来书写了,选择的路线则与当年的桓温神似,那就是先建功立业,再篡位称帝。于是短短十几年间,他先后灭南燕(410),灭西蜀(413),灭后秦(417),将东晋的王旗重新插到了长安城头。

艺凡:这很像曹操啊。

易中天:套路也是一样的:先是封宋公,后是封宋王。这时距离成为宋帝,已只有一步之遥,刘裕却说不出口。他只好在寿阳王宫装模作样宴请百官,宣称自己应该功成身退,准备交还爵位,养老京师了。众人没听出言外之意,一片歌功颂德,只有一个名叫傅亮的高级官员出门以后才恍然大悟。他立即回过身去敲门求见,刘裕的宫门也应声而开。

傅亮进门就说:臣最好先回建康。

刘裕也不多说,只问:需要多少人送你?

傅亮说:几十个足够。

回到京城的傅亮很快就做了安排,甚至起草了禅位诏书让晋恭帝照抄,恭帝竟也欣然命笔。他对身边人说:桓玄之后,我晋朝就已经亡了,只是靠着宋王才又延续了近二十年。今日之事,朕心甘情愿。

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即皇帝位,国号宋。

艺凡:南朝开始了。

易中天:嗯,且听下回分解,同室操戈。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