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孙子兵法6—7》

虚实篇第六

如何创造战场主动权,在作战中如何影响敌人?(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和“奇正”一样都是相对的概念,“虚实”理论就是在战役层面,对“奇正”战略思想的实践。“虚”的本意是大山丘,大就会显得空旷,可以把“虚”引申为“空”。“实”的本意是富足,可以引申为有依托。曹操对虚实的解释是:“能虚实彼己也”。要能够控制敌人的行动,而不能被敌人限制了行动自由。怎么控制敌人的行动?通过好处去诱惑牵着敌人走,或者阻断其他的选择,赶着敌人走。当敌人按照己方的预设路线前进,那己方就可以从容的给敌方准备预设战场,达到以逸待劳的效果。不是自己跑的比敌人快,而是自己选一个地方,然后让敌人累死累活的跑过来,自动的进入攻击范围。保持己方的行动自由,限制敌方的行动自由,是以逸待劳的前提条件,能做到这一点才叫做:致人而不致于人。有了行动自由,就有了战场主动权,很多战术手段才有了发挥的余地,只要限制了敌人的行动自由,即使敌人拥有再多的优势,也会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掉,因为在同一场战斗中,被限制行动自由的一方,是在被迫接受战斗,战斗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严密计划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打击的应付,他们也不再有长远的计划,而是要集中精力应对近在眼前的困难,他们的资源将会在这种疲于应付的行动中被消耗殆尽。“谁能夺取主动权,谁就能明确的了解自己的行动和目标,谁就能率主力到达应实施突击的地方。”——约米尼《兵法概论》。“你可能被迫退却,你可能被击败,但是你能左右敌方的行动,而不听信敌人摆布,你就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占有优势。”——恩格斯。

争夺主动权不仅要靠自己努力,还需要敌人配合才行。如果战役拉开之后,敌人就是不跟着你的节拍起舞,就是不受你的影响,你想影响敌人的行动,敌人就是一动不动,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捅他一刀,逼他跳起来。通过在关键点施加影响,迫使敌人做出反应,自己只需要很少的投入,剩下的事情对方会自动完成。既能保证自己的“实”,又能造成敌人的“虚”。说白了就是“杠杆效应”,杠杆效应最重要的是找到关键的支点,这个关键的支点,就是敌人绝对不能舍弃的东西,找到这个点,然后狠狠的打击它。正所谓:攻敌所必救,强迫对方做出应对。那是不是说只要足够关键,就可以当作撬动战局的支点呢?就可以去进攻呢?也不是,能作为支点的东西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对敌人足够重要。二是它必须是敌人相对虚弱的部分。也就是说:攻敌所必救,但是也必须避实击虚,否则就变成了硬碰硬的决战了。一般来说,敌人会对自己的关键节点进行更多的保护,防守也最为严密。孙子的意思是要“攻敌所不守也”。只有非常关键,但是力量又相对薄弱的部位受到攻击,才能触发敌人的反应,然后强迫敌人进行运动,强迫敌人跟随自己的节奏,只要敌人动起来,原有的布局就会发生变化,从旧状态到新状态的转换过程,是一支军队最脆弱的时候,在此期间就有了创造战机的机会。典型案例:围魏救赵。无论军队的规模有多大,对统帅来说,兵力总是有限的,孙子追求的是通过绝对优势的兵力发动快速的进攻,所谓: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前面所有调动敌人的行动,所有的“致人而不致于人”,都是为了到最后能制造出,以多打少以强打弱的局面。孙子认为从战役的角度来看,分散敌人兵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迫使敌人进入防御状态。怎么样使敌人进入防御状态,自己分散兵力?这就要求己方部队必须进入机动作战,只有当敌人搞不清楚我方的进攻方向,但是,有确确实实感受被攻击的危险,那敌人才会分散兵力,对各种关键部位进行保护,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对敌人的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就需要进行战役侦查,要通过试探性攻击,测试敌人的反应,掌握敌人的特点。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概念。这个相对不仅是“虚实”的相对性,也是“敌我”的相对性,敌人的情况在变化的同时,自己的情况也在变化,你要避实就虚,敌人也会避实就虚,这该怎么办?你要攻敌所必救,敌人也会攻敌所必救,当你的重要据点被敌人攻击,那怎么做才能不上敌人的当?对于战术性的问题,孙子给出的答案是:需要军队统帅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判断,判断正确的就可以说是用兵如神。

《孙子兵法》所提出的都是一些军事工作的原则,重点是原则,至于这些原则在战术层面的应用,至于具体的仗该怎么打?兵该怎么派?这个是指挥者的责任。

军争篇第七

“争”的本意是对拉,两只手像拔河一样,同时拉扯一个东西。曹操的解释是:两军争胜。《孙子兵法》在内容上存在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大体上是先讲“战略”,再讲“战术”,先展开“战役”问题,再解决“战斗”问题。孙子在《虚实》篇解释了如何争夺“战役”主动权,在本篇开始解释如何争夺“战斗”主动权,也是从本篇开始,《孙子兵法》的内容过渡到了战斗和战术层面。

《军争》篇的中心思想是:如何保证军队在开进和接敌的过程中争夺主动权,以及需要注意的战术细节。在实际的作战中,军队是按照“编制”来投入战斗的,战斗的基本单位从来都不是个人而是“团队”,这些团队如何进入战场?谁先谁后?如何选择攻击的位置和时间?这些就是指挥官们要操心的战术问题。军队的“行军”和“作战”是两个概念,一支军队从行军状态转换成战斗状态,需要一个过程,本篇要讲的就是从准备进入到战场到战斗开始,这个时间段要注意的问题,

作战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军争,也就是战斗指挥。而战斗指挥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同时完成两项任务:“以迂为直和以患为利”。隐蔽行军抢占预定战场的有利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还得克服不利的条件,争取有利的态势,看上去好像就是把“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运用到了具体的战斗中而已,为什么孙子认为要做到这些最困难?这就要来看看战斗指挥和战役指挥的区别了,物理学中有一种现象: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规律越简单,质量越小的物体运动的规律越复杂,这是因为物体的质量越小,能影响它的外部因素就越多,而影响因素越多,它的运动规律就会呈现出越多的随机性。从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个铁球,那么这个铁球落地的位置几乎百分之百的就在塔的周围,但是如果从相同的位置扔一片羽毛,那么,这片羽毛要落到什么地方就不太好确定了。对军事工作来说,这个现象也同样存在,要策划一场战争,长期的季节变化、山川大河这些因素不会被忽略,而某一场不可预测的降雨、敌人国土上无名的小山包、山里的树、河上的桥等等,这些对“战斗”来说至关生死的东西,一般来说,“战役”计划不会考虑这些,对具体的战斗而言,不要说降雨了,就是突然的一阵风,也能左右战斗的结果。典型案例:《靖难之役》。“战役”的展开有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无论情况多紧急,战役指挥多少都还有思考的时间,但是“战斗”指挥则完全不同,敌人近在眼前,不赶紧拿主意,大家可能分分钟完蛋,而且,战斗过程所受到的干扰因素最多、不确定的困难也最多,所以对战斗指挥的“实效性”要求就特别的高,战斗指挥相当于小本经营,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值得注意,任何微小的优势都得争取。怎么争取?孙子以不同的行军速度可能给军队造成的影响为切入点,来说明争夺战斗主动权原则和方法,如果一昼夜强行军100里,军队就会因为整个建制被打散而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一口气强行军50里,就会损失一半的战斗力,强行军30里,也可能损失三分之一的战斗力,强行军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干?之所以做出非常规的行动,就是为了争利。这里的“利”,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利”可以是山川河流,也可以是城镇隘口,总之,必须在战斗开始前抢先占据有利的位置,多一点优势就多一点胜利的可能性。同样的一公里,无论谁来走距离都不会变化,但是因为速度的关系,每个人需要消耗的时间会不同,所以一支军队要想跨越空间上的障碍,在时间上取得优势,就必须提高行动的速度,也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孙子强调通过间接路线,用迂回的方式取得战斗的主动权才是军争之法,而速度就是以迂为直的基本条件。隐蔽行军路线,秘密地向战场关键节点前进,通过分兵掩盖真实的攻击意图,这些是战斗指挥的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无论是不动如山还是动如雷霆,都只是根据不同情况而随机选择的战术手段。

孙子在本篇讲了三条战术原则、用众之法、治气治变和八个小心。“用众之法”实际谈的就是指挥通信的原则。为什么军队要有编制呢?为什么要设立旗帜金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统一指挥。在军事家们看来,个人的勇气和战斗力并不重要,军队在统一的命令下能有什么样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人不可能一直保持精神亢奋,也不可能一直信心满满,个人的精神总是有起有伏的,精神如此,体力也是如此,而且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曲线和体力状态的变化曲线,一般大体上是重合的,也就是说,没精神了就会觉得累,累了就会觉得没精神,孙子认为不要去硬碰硬,要选择敌人体力和精神最衰弱的时候发动进攻。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既然可以这样进攻敌人,那作为指挥官,也要避免给敌人创造这样的机会,孙子一直在教别人如何进攻,在这里,他首次开列了一张禁止进攻的清单,一共是八个:占据高处的、背靠高处的、假装逃跑的、精锐的、担任诱饵的、向本土撤退的、已经被围困的和陷入绝境的,孙子认为对于以上敌人应该谨慎小心限制进攻,因为这些敌人所处的位置和他们的情况都比较特殊,前五个属于已经有了准备,后三个是敌人的精神状态可能会让他们发挥出超越平均水平的战斗力,从而导致意外情况的发生,所以应该和他们保持安全距离,孙子的一贯思路就是柿子专挑软的捏,而这八个是硬柿子,或者可能是硬柿子,所以应该谨慎对待。以上这三条都只是战术原则,重点是“原则”,具体情况如何要看指挥官的现场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孙子认为战斗指挥最不好干的原因之一,没办法要操心的破事太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篇:《孙子兵法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