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影评

战争片,一向是我最不爱看,就像《三国》一样,最初,我以为这些东西这辈子会跟我绝缘,自从有了孩子,也不例外。

人总是要成长的,就像很久以前,看到过杨丞琳演的台湾剧里一句话说的:风儿吹着我向前跑!没错,是风儿在吹着我向前跑的。

我想,我的向前奔跑原先是源于我的儿子,他是我最初的那阵东风,三国里诸葛亮跟周瑜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用“有了东风,万事皆来”这八个字来形容我,应该是更合适不过了。

这是关于抗美援朝的战争,在这之前,我不知道长津湖战役。

首先,从孩子的角度来讲讲这部影片吧。说实话,我不确定他是否喜欢看,但是,我认为他应该去看。看之前,我征求了一下他的意见,给他看了几个片段,问他是否愿意去,他看完片段之后,说:妈妈,这个影片我好像看过!我笑着说,怎么可能。他说:上次在大姨家看的!

哦,我想起来了,确实是去大姨家看过一些的,但看的是吴京的另一部影片《八佰》。原来,在孩子眼里,战争片应该都是打打杀杀,大同小异的吧。原本想着,也许,他不感兴趣了。

没想到,他同意了。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但是,我依旧有些担忧,于是,进影院之前关照好:

一、没看完之前不准离场;

二、不得大声喧哗。

为了能让小祖宗安安静静地看三个小时电影,我满足了他买爆米花和冰红茶的愿望。

电影看到半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孩子弱弱地问我:我可不可以中途离场?!我晕,这怎么可以!没办法,后来的影片,我想应该是一大桶爆米花支撑他看下去的。

后来,他就这样一路看下去了。

这次他没有因为害怕而往桌子底下躲;

看到兴奋的地方,还用手指当枪,对着老美使劲打;

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伍万里不要死,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宁愿伍千里死,也不要伍万里死,他说,因为伍万里不是一直都在战场上的,他是第一次到战场!我懂了,孩子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伍万里凭着一腔热血,偷偷跟着哥哥去了战场,非常勇敢,当他经历了战火硝烟和身边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瞬间离世的惨相之后,突然之间成长了起来,好不容易长大,所以,他不能死,还要好好活着,完整他的人生。

他喜欢听三国,看到电影里那狭窄的山道,他一下子就想到了三国里的华容道。这是让我欣慰的。

回家后,小家伙开始拿出世界地图插国旗的游戏拼图,要跟我一起玩中国人抗美援朝的游戏。我顺势而导,告知他:朝鲜、中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国土面积有多大。再告诉他中国为什么要帮朝鲜打老美。在玩的过程中,他也知道了这些国家的国旗长什么样。知道了不一定是队伍人马越多,装备越全,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要智取,就像三国里的诸葛亮一样,因为有这样一个谋士,所以很多战役都是以少胜多。

我给孩子出了一个题,我问他:"你知道了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抗美援朝,但是,你知道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打朝鲜吗?”孩子不知道,我说:“你去问问你的奶奶,她应该知道很多!”于是,孩子去找奶奶,奶奶非常开心地给他答疑解惑。好吧,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奶奶的好处了,其实,我自己也要恶补一下。

二战结束后不久,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朝鲜成立,美国在东亚苦心经营的反社会主义防线出现巨大的漏洞,美国加紧扶持日本和台湾,重新武装南韩的军队。直接原因是北朝鲜军队在金日成的命令下1950年6月25日进攻南韩,想一举统一朝鲜,但是,当时韩国政府已经是美国的傀儡政府,早已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美国以此为借口率“联合国军”进攻朝鲜,朝鲜战争升级。

相比吴京的表演,我更喜欢朱亚文和易烊千玺,当然,这两个人除了颜值高,确实演技上面也是可圈可点的。

朱亚文在电影里饰演梅生一角,温文儒雅的气质配上一身军装,更显得与众不同。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箱子,箱子里是他半生的荣誉还有一张八岁女儿的照片,作为一个铮铮铁骨的好男人,理应志在四方,但是一股女儿确是他在外面洒热血的无穷动力。虽然已经到了退役的时间了,但是,为了这次战役,他还是马不停蹄地赶回来,跟吴京饰演的伍千里并肩作战,可见,在小家和大家的选择上,梅生是毫不含糊的。

再来说说易烊千玺,我不追星,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也不知道里面还有这个四字的小鲜肉,直到影片退场,看到外面的海报,才知道今天看到的这位十九岁的毛头小子是当红小生。很多人都评价说,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一点演技都没有。可是,我要反问,在当今这个靠美色行天下的年代里,如果没有易烊千玺去参演这部影片,哪来那么多中小学追星族去关注这段历史?伍万里在这场战役里的蜕变是成功的,从一开始的任性、不服输,到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再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神投手的能力杀老美。正如易烊千玺自己的说的那样,从小,什么事情都是别人安排的,可是这次的演戏,是他自己选择的,一个小鲜肉,愿意受尽委屈去演这样的戏,本身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相信,他从这部戏中走出来,也应该是得到了升华!

再说我的唯一的泪点:

雷爹的死,是我的唯一的泪点(后来我知道,孩子跟我一样的感同身受),雷爹为了不暴露目标,将信号弹用车装到了其它地方,但是,在开车的过程中,被子弹打伤,为了让自己勇敢一点,他唱起来一首歌,是沂蒙山的歌,那是山东小调。。。。。。又在炸弹声中,被压在了汽车下面,当他被从车子底下拉出来的时候,已经血肉模糊。。。。。。但是,他怎么可能愿意死去,尽管家乡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他还有一帮好兄弟,活着,总是美好的。。。。。。

无法想象,一个人走之前,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是怎样的寒冷,是怎样的痛苦,或者内心有怎样的千言万语无法述说,看到这种惨相,纵然那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敌人,那一秒,应该全部和解了吧,毕竟,能目睹这一切的人,还在!

最后的结局,也让我欣慰:主演几乎都没有死,我不喜欢战争片,很大程度上,因为都要面临主角死亡的痛苦,而长津湖,却没有!所以,符合了我的心里需求!

今天跟朋友聊天,她说,其实,电影太文艺了,很多重要的片段都轻描淡写了,于是,她开始给我讲述关于这次战役的种种:

当时,美国人跨过了三八线,毛主席一声令下,大家都直接去了朝鲜,没错,是出国,但是,那次所有的一切都发生的非常突然,根本来不及思考,所以,棉衣没有带是真的,极寒天气下,冻死了很多人也是真的,美国人用机枪大炮、战斗机、坦克,对付我们一帮手拿小步枪和手榴弹的中国硬汉也是真的。

但是电影里也有很多不符合事实的:

一、火车也许是为了拍摄需要,当时是闷罐车,根本没有电影里那么宽敞,而且还有上下铺,也不可能有领导的专属房间;

二、不光冻死了很多了,而且也在混战中错杀了很多自己的兄弟同胞;

还有最值得吐槽的点是:

整个影片的片名与内容几乎不符,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直到最后几分钟,才出现了“长津湖”。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影亦是如此,没有对错,只有感悟的深浅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津湖》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