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学习记录之随笔记

五天前看到一个同学的一个学习心得,谈她间歇性失忆的读书感受,什么是间歇性失忆读书?

同学语言用极其幽默的语言总结说,看到一本感兴趣的书,兴奋的点开,赫然发现这本书很久以前已经读过了;但是读过的这本书,却没有印象,在大脑里几乎是一片空白。

于是同学感觉恐慌?恐啥?慌啥?她怀疑自己的记忆在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流失,连带着智商都在下降,可以去社区领鸡蛋了,这或许也是很多屏幕面前的你的困惑和心伤。

在学习这方面,我的感觉还是比较淡然的,对于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会多听几次,印象自然会深刻些;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粗略读过,然后轻松放在一边;对于有感触的内容,更会做个学习笔记,或是跟人分享,每次分享过后,这个知识就会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自己带着刚刚学习的智慧去继续生活,这就是我的学习习惯。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过的书,我们看过的风景,我们遇到的人,以为自己忘记了,并没有真正忘记,它们被存在大脑的某个地方,遇到合适的时机就会被重启。

之前分享过一位70多岁不识字的老人,学会写字以后,居然在四年内写出了4本书,这几本书的写尽了老人生活的沧桑,在久远的过去,我相信她并没有刻意的去记下什么?她甚至在很多年里不识字,更是不读书,那么她的知识来自于哪里呢?自然是来自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才是一本最大的书,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一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好好书写的书。

所以,学习不用太在意自己记住了多少,而是关注在学习的那个当下,我们领会了多少?领会以后,我们在生活中,能运用多少,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领会以后,马上在生活当中运用起来,然后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慢慢的找到自己最佳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学习应该是最好的,是全然的活在了当下。

在两个月之前看《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感觉非常晦涩,太多不能理解的名词,真的看的很郁闷,索性放在一边。一段时间之后,再翻开这本书,感觉能看下去了,就在昨晚,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对当下的力量有了一点点体会,虽然还不能马上应用出来,但最起码已经有了接纳的感觉。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进步。

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在刚刚,我去看这个同学的公众号,发现已经停在了五天前;如果做某件事,没有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坚持一定会有些敷衍和牵强。我自己学习的意义,就是不断的挖掘我自己的问题,找自己的弱点和短板,拥抱最差劲的自己,接纳最糟糕的自己,然后坦然的继续学习下去,这就是此刻的学习状态,对未来先不做任何期待。

因为昨天看到下面的这段话,让我有新的触动。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由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所引起的。(什么是心理时间,以后会解释。)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过去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引起的。

似乎有点晦涩难懂的一段话,但是没有关系,在读的那个当下,有感触就是收获。在写下来的这个当下,有记录就是收获。

看过,感受过,如果能够记录下来,一定会有更多收获,前几天在复习学过的国学过程,对于孟云剑老师对《论语》内容的一个解读,很喜欢,讲的很多,一下子很难消化,希望通过自己简单的再次整理,能对这个知识多一些理解和体会。


以下就是孟老师的《论语》十讲的浓缩学习笔记记录。

01 《论语》之一立意高远,解决古往今来人生的困惑。

《论语》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流传了两千多年。我们普通人学习它的意义,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己所用的学。但是如何去学,为啥去学,是否能学明白,就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于是孟老师的建议是,先了解书中大概的思想,然后再深入一些去理解,这个跟黄向军老师提倡的“观其大略”思想是一致的。回想做班长初期,有缘带过很多国学班级,带班期间,就发生过很多故事,很有意思。

国学课程当时是讲解50部国学经典,在250天的时间内,学习50部经典,每节课程10分钟左右,每部经典就是学习一周时间。这个学习安排引起很多同学的疑惑和不满,都很困惑这么短的几天时间怎么能够学习到知识?对老师和课程都起了抱怨心。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干脆就只是打卡,拿返现就行,而不去认真听课程,这个结果真的是非常遗憾。事实上,老师就是用很短的时间把每部经典最精华的,最精髓的内容做整理和总结,以及学习的意义和方向做引导。我们每个人去把这50部经典挨个读一遍是不可能的,抛去读不懂不说,即使读懂了,每部经典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最关键的是,这部经典是否适合我们深入学习呢?都是问题。

老师用他渊博的学识对这些经典做了一个梳理,就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每个同学完全可以在听完大概的介绍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工作的烦恼,或是家庭的困境,或是晋升的需要,再去选择对应的经典,去深入学习,这才是学习国学经典最正确的路径和方法。

回想我自己一开始接触国学过程,首先感觉是博大精深,担心自己是否能学会;其次是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多,怀疑自己是否能听懂;再次是担心自己能否能坚持学下去,还有就是怀疑自己是否有学习的必要。

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老师的讲解通俗易懂,也很诙谐幽默,只要静心的去多听几遍,就能听懂,也能感受到国学的大智慧,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起来。

通过带国学课,我的心态发生很多变化,面对同学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先接纳,后理解,再认真耐心回复,在生活中修行自己,调整浮躁的心,安抚痛苦的心,慢慢的让自己爱上国学,不断的复盘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养。

《论语》是如何来解决古往今来人生的困惑?这部经典是孔子门人弟子编撰而成的语录体的文献,记载的是孔子以及门人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典籍也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更是中华传统的主流理想。

《论语》的第一句很有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是快乐?讲了两件快乐的事。

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孟老师说:学做人,做好人,勤加实践,不亦説乎?开篇告诉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身体力行的学习,先学做人再学知识,这样很快乐,故人从远方来,当然也很快乐。人与人和谐相处,每一个人在这个相处的过程中都心情舒畅,当然是快乐的了。

02 《论语》之二为人之本,找到人之本,才能成为人。

《论语》的开篇包含了孝悌、仁爱、忠信、为学、为证、礼义、和谐等等思想,非常丰富,也是论语知识整体的一个描述,后面的章节是分别细化的讲这些内容,通过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或者个人的观点来展开讲述。

人之根本在哪里呢?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呢?

古希腊注重现实之上的理想国,古印度关注个人对现实的超脱,而古中国更多地从人类社会本身出发,强调人伦日常的意义,强调的是我们身在社会和世界之中,应该怎么做?在生活中修行,不能脱离社会来修行,修心养性是日常的行为,更是一个生活习惯。

儒家的“孝悌”作为核心概念“仁”的本质,也是儒家的基础,来理解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血缘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理解,父母和子女之间最根本的就是对各自生命的照顾,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违背这个伦理纲常,就会被社会舆论所谴责。郑爽遗弃自己的孩子,就会被整个社会所遗弃;前段时间把自己的母亲活埋的那个儿子,也是如此。不管父母和子女的生存处境如何,是来自哪里?这个血缘关系都是事实存在的,都应该要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各种关系,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存在。即便是原始社会的原始部落,也同样需要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才能共处。从这个基础出发,各种关系才能自然生发,大到全世界,小到一个家庭,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互惠的规则,才能和谐共处。

而这些就是我们学习《论语》的目的和意义。

03《论语》之三为政以德,用德来引导,用礼来约束。

儒家的为政思想,个人以孝为本,国家政治,涉及广大的人群,有什么要求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政策制度来治理,用刑罚来使人整齐划一,那样的百姓会免于为恶,但是内心却不知羞耻。如果用德来引导,用礼来约束,百姓就会知耻且能自我规范。我们可以领会到的含义是,政、刑只是通过外部的惩罚机制限制人不为恶,而德、礼是从内的教化,是让人不但不为恶,还会自我向善来发展,这种方式才是更根本的方法,采用两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也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果。

于是,孔子要求子夏从政时候,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贪求小利,急功近利会无法达成自己的真正目的,而贪求小利往往就做不成大事。就像学习也是一样,刚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会着急,会焦虑自己没听懂。事实上,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一遍不懂,可以多听几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自己再勤加练习,当然就会有进步,这就是一个学习进步的正确模型。

论语通过很多这样的问答,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前几天看焦点访谈,讲一个工厂发生爆炸,发生很严重的后果,多个家庭失去亲人,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很多当事人仅仅是获得了自己的一点私利,无数个小的私利聚集在一起,都玩忽职守,所有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最终酿成了人间悲剧。如果这些官员,能够学习一些论语的知识,是不是做人做官就能更加清正廉明一些,能够更多的做好自己的本分,更多的造福这个社会呢?

学习对于我的意义,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初心,不让自己去做坏事,去做伤害他人的事,这就够了,我可能不是一个纯粹的好人,但我可以保证自己不做一个坏人,这就够了。

《论语》之四众星拱北,身居高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论语》之五君子不器,君子是一类什么样的人?

《论语》之六君子九思,君子最终要达到一种什么境界?

《论语》之七修养为学,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论语》之八为人处事,怎样做事才能不走弯路?

《论语》之九约之以“礼”,“礼”到底有什么用?

《论语》之十仁者不忧,做一个不忧不惧的幸福的人。

时间关系,今天就总结这么多,其余的内容会在之后的几天里整理出来,希望这个分享能够对屏幕面前的你,也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学习记录之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