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学习-金字塔原理

在我们的日常表达或写作中,经常会出现我们说了很多内容写了很多东西,别人却不知道我们在说些什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常是因为我们的输出缺乏逻辑。而金字塔原理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让我们的表达逻辑清晰的工具。


金字塔原理是由芭芭拉明托提出来的,芭芭拉明托是麦肯锡公司第一位女咨询师,由于她在写作方面很有优势,因此被麦肯锡委派在1966年被公司派往英国伦敦,负责帮助麦肯锡欧洲员工的写作能力,为帮助更多人掌握金字塔原理,明托写作了《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是指不论是文章还是段落,都先给论结论或中心思想,并且最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以上统下是指,每个结论可以向下引出N个分论点,并不断往复,形成金字塔结构。结论是对分论点的概括,分论点是对结论的解释和支撑。N最好是3,最多不能超过7。这是因为人类有认知极限,容易记住3个观点,对超过7个的观点很难记住。(这其实也是一种缺陷。)

归类分组是指每个结论下的分论点应该具有相同的属性可以分为一组。同时不同的分论点之间应该符合不重不漏的原则。

逻辑递进是有指分论点之间应该具有逻辑递进关系,通常包括时间递进、空间递进、程度递进、演绎递进。同时每个论点也应该有符合逻辑-符合归纳法或者演绎法。

金字塔原理式的表述方式可以帮助信息接收者更好的掌握思想。因为我们人类大脑有如下特点:通常会按重要性对信息进行排序,记住主要信息,忽略次要信息。对有共同属性的信息进行归纳,对有结构的东西记忆更深刻,存在认知极限通常只能记住7个左右的知识点。金字塔原理其实是人类大脑这些认知特点,从帮助信息接收者更好的掌握信息出发,而设计的一种结构。换句话说是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

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别人对我们的文章感兴趣呢,明托认为应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头,并给出了一个SCQA法则。Situation背景、Complication冲突,Qusetion疑问 ,Answer答案。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最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

对于如何让写作更有逻辑,何帆老师曾给出一个简单的建议“每段话的第一句话是核心观点,后面几句话要有逻辑关系。下一段话第一句话要与上一段第一句话有逻辑关系。”其实与金字塔结构的观点不谋而合。

任何思维模型都会有边界,金字塔原理也不例会,它更适合进行实用性写作,比如给领导或客户汇报工作,写工作邮件,写演讲稿,更适合逻辑性强的一些写作。对非实用性写作比如小说和诗歌就不是完全适用。

史蒂芬·平克说过,“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中。” 阅读和倾听刚好反过来,是将线性的语句构建树形的结构,最后荣誉自己大脑的知识网中。而金字塔原理,通过让内容输出者的表达更清晰有逻辑,最终帮助内容接收者更好的接受理解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模型学习-金字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