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散 || 红红的小洋炉

本文【参加“秋冬的记忆” 联合征文活动/“冬之歌”】

天越来越冷了,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小洋炉支好烧热。烟筒是父亲托人从耐火厂运回来的耐火筒,比一般的铁皮烟筒耐用。过完冬后就卸下放在房顶两道瓦片中间。有一节在搬运时不小心磕裂了。父亲就用铁丝绑了点小竹片加固了一下。为了防止烟筒弯头接口处漏烟,母亲会和点红泥抹上并用厚纸包起来。火炉的烟筒穿过门窗伸出窗外,头前往往吊挂一个罐头瓶接住烧炉滴液。

本地不缺煤炭。在入冬前家家户户都要提前买上两吨煤。天天烧炭谁家也烧不起。大碳只在红白喜事时烧大锅用,以前也没有蜂窝煤,一般人家烧火取暖都是碎碳,加上点煤泥糕。到了晚上就用湿煤泥封火了。中间用火柱透个眼方便往上窜火苗。半夜起来要看火,把稀煤泥封住的火眼重新用火柱透开,再加点煤泥或者泥糕续火。

有时候睡觉过了头,火败了没有加烧,就渐渐熄灭了。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会用火柱把火透下去,再把炉渣倒干净,端上一小簸箕玉茭棒(玉茭穗脱粒后的棒子),开始在炉膛里生火。这时候屋里的烟往往靠烟筒排不过来,母亲只好把大门敞开,冷风嗖嗖往屋里窜,母亲吩咐还在睡懒觉的我们兄妹,用被子蒙住头,以防感冒和烟呛。

炉膛里的玉茭棒烧出底火来,就加上碎碳和泥糕,不多一会儿屋里又是暖暖火火的。从暖被窝里爬出来,迅速穿衣下床。门窗玻璃上罩着寒气的窗花,千姿百态的微缩冰雕,如同童话里的水晶宫,小手在上面随意涂鸦。厨房里飘来早饭的香味,伴着妈妈叫喊吃饭的声音,普通农家一天的序幕缓缓拉开。

炉上日日放着一把铁茶壶,里面的水什么时候都是烧开的热水。有时凉了就移开火圈在炉火上热一热。无论什么人走进家门,提壶倒水,想喝就喝,都是现成的。

家里有个小火炉,大人小孩一回到家里就喜欢往跟前靠。母亲每天出出进进忙里忙外,经常带着一身寒气打开炉盖在上面烤火,父亲下班回家也习惯靠火炉坐在小板凳上,听母亲说东道西,看母亲把热热的饭菜端进来,先一一搁在火炉上,然后一家人就在红红的火炉边,一边说笑着一边吃着饭。

每次我顶风冒雪走街串巷放学回家,首先就是抱着那个粗大的耐火烟筒暖身。家里家外往往冰火两重天,我回家一抱着烟筒就不想挪开,就想一直这样守着小火炉,温馨的小屋,暖洋洋的身子,热乎乎的心里。母亲提前放进炉膛里的烤红薯,早已烤熟了。一个个在炉火边放着,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拿在手上,馋在嘴里,暖在心上。轻轻地剥了皮,一口糯软,一口甘甜,那样的吃相和滋味,多少年都铭记在心,每每想起总是无限留恋。

红红的小洋炉,伸出窗外的烟筒里淡淡的紫烟,在冬日农家院落里袅袅升起。呼唤着每一个在外的顽童,吸引着每一双离家的脚步,牵扯着每一个离家出走的心。

红红的小洋炉,温暖着每一个山乡的冬日,燃烧着每一家农户对新春的渴望,寄托着每一个乡民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红红的小洋炉,驱散了一个个严冬,带走一个个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回味,念念不忘。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冬·散 || 红红的小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