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物无声中教学语文

——培训学习心得(五) 

    本周于(磊)老师为我们作了以《激发兴趣为本  探究文言教学》为题的讲座,让我们从理论上懂得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知识。

      首先,于老师把小学语文课本上所有文言文(共14篇)按顺序(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全部列出来,从总体上就其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小学文言文无论是从内容、篇幅,还是文体都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内容由浅入深,篇幅由短到长,文本体裁由简单的叙事性逐渐过渡到带有议论性。

      接着,于老师从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评鉴能力和积累能力等五个方面具体讲述了“教什么”的问题。

      小学文言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从跟读、读好词句的停顿(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到读通顺、读好重点句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三则》),再到朗读连贯、读出语气(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最后到集体朗读(五年级上《少年中国说》),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学文言文概括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从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到联系生活表达观点,本质上和现代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一样的。

    小学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三年级上册),到借助注释读懂课文(三年级下册),到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四年级上册),到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四年级下册),再到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古今同义词(四年级下册),最后到用结合上下文猜测、查资料验证的方法理解古今异义词(五年级上册),这个过程由易到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文言文评鉴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从根据文本谈感受(三年级下册),到联系生活谈感受(四年级上册),到结合资料谈感受(六年级上册),再到评价语言(三年级上册),评价表达(六年级下册),和培养现代文评鉴能力的顺序基本一样。

      小学文言文积累能力的培养重在背诵,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有11篇文言文要求背诵。

      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在课后练习链接中体现出来,而课后练习题往往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已贯穿进去了,而且各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不是单独罗列出来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润物无声渗透进去的。

      接着于老师以《司马光》为课例,讲述了“怎么教”的问题。先进行教材分析,分析本课在整个教材和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地位和内容(《司马光》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首篇文言文),然后统过分析课后练习来明确要求,结合课标和单元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再进行教学。

        于老师以《司马光》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给我们呈现了两节示范课。于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整节课都好像在和学生聊天,但是在看似聊天的教学过程中,已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融进去了,比如在教学《司马光》时,以谈话导入的形式引出人物,让学生猜一猜这个画像是谁,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以猜一猜的方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谈话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司马光的姓氏的特点,了解了司马光的小故事,还自然而然向学生推荐了《宋史  司马光传》这本书,而且引出了课题。在这个谈话过程中,学生对司马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再比如《司马光》教学中,于老师解释“瓮”时,呈现出“缸”的图片,来和“瓮”作比较,在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让学生体会到“瓮”的特点是口小肚大,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做好了铺垫,看似聊天,其实都是精心而巧妙的设计,都是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习到了该学到的知识,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最后,于老师指导我们磨课,于老师强调让我们先学会模仿,模仿名师的讲课,在模仿中用心揣摩学习、借鉴,在以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于老师让我们轮流上讲台试讲,然后大家评价,于老师总结点评,于老师经常就共性问题展开详细的讲解,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润物无声中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