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大量的输入作为输出保障,常规的输入方式:读书、看公众号、资讯网站等。
读书输入的内容较为系统化,是我在考虑写作时,输入的首选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碰到一个问题:
我读一本书,平均时间:两周左右。
我读一本书,输出大概1-3篇文章,但最佳的输入与输出方式是:一本书对应一篇文章。
我的输入速度(读书效率)跟不上,更不用说较短时间大量输入。
如何提升我的读书速度?
我发掘了得到的另一门课程: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张凯
(PS:我都快成专业荐课了,要是能跟得到收费就好了)
1.要做好看书的心理建设
看书还要啥心理建设,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
自己读书很慢,一字一句的读,担心自己漏掉什么关键信息,导致这本书就看不懂。
我在看书时往往就是这样,导致我看书速度一直很慢,我对书本身有一种敬畏的心态,要认真读。
这种心态不好,会导致无法进行后续的方法,我们不要对书有敬畏感。
书都是人写出来的,要用听音乐时轻松的心态去读书,而不是严肃和敬畏。
其次,很多书只需要快速阅读。
世界那么大,信息大爆炸,好书那么多,不要被烂书浪费我们的时间。
我:这两点心态上的不同视角,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快速阅读分三个环节:评测、速读和精读
这个阅读方法是把书读三遍,速读只是其中一环,看来读三遍好像会看很久,恰恰相反,效率会大大提高,还是有效阅读。
第一遍:评测
评测的核心:判断这本书适不适合我们去读。
现在书太多,多到几辈子都读不完,我们时间有限,要尽可能读适合我们的书、好书。
主要参考两点:
1.看书的序言、目录、宣传文案。
序言和宣传文案有时会被过度渲染,但通常能帮我们了解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这点很重要,带着问题、功利读书,是我在看《跃迁》时收获的认知。
(相关文章:学习《跃迁》(1)、学习《跃迁》(2))
2.要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书的各种信息。
尤其注意那些书评,只说好或不好的评价,又不说为什么,都不是有效评价。
较为有效的评价,是能够说出为什么或者引出别的问题、观点。
我:评测主要是帮助过滤书籍,还可以关注领域内牛人推荐,或好书作者的关联作品、推荐等。
反正,我现在是有一个长长的书单,等着我去实践快速阅读法。
第二遍:速读
阅读分为阅和读,阅是看,一眼就看到这个事物是什么,读是听,按照一定顺序线性输入,还原这个事物。
我之前的读书就是读(听),就像你说我猜这个游戏,需要描述大量细节,才能知道说的事物是什么。
阅(看),给张图,一秒就够。
速读,就是阅的过程。
1.快速浏览的目的是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框架,不关注书中细节,关注书的结构和脉络。
2.在浏览的时候,注意以语意为单元推进,脑海中梳理出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框架。
语意为单位推进,人话:找重点,看每段内容的核心意思或关键词,一般在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再或者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后面,比如“但是”、“其实”、“然而”等等。
3.找重点注意三类情况:作者可能提出一个新概念,可能审视一个旧概念,也可能替换一个原有概念,也有可能三类共存。
我: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往往是提出一个好问题,速读是帮助快速找到这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框架。
我认为避免阅着阅着陷入细节会是速读时最大的难点,如果克服了,2-3小时可以看完一本书。
第三遍:精读
再进行精读之前,要先判断,这本书需不需要精读。
速读完,已经知道问题和书的内容框架,精读时,带着问题(或目的)进行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的标准:能记住、能输出。
分两步:
1.理解和互动
将书中写的好的段落、句子记录下来,仔细想想为什么好,写出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关联互动起来。
这个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之前学习认知学习法时提到过:将知识组块化,新知识和旧知识找到关联点,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组块,便于理解和记忆。
2.记忆和输出
将平时积累的材料输出成完整的稿件,并设置关键词便于记忆。
我:有效阅读是能输出,而我读书(输入)就是为了写作(输出),阅读写作果然是不分家。
当然有效阅读不是仅限读书,知识付费课程等也能做到有效阅读,有效阅读是知识内化、认知内化的一种通用方法论。
小结
这个快速阅读方法论的关键词:
1.轻松的心态去阅读
2.快速阅读三步:评测、速读(阅、问题、框架)、精读(记住、输出)。
说一千道一万,实践出真知,阅读写作的方法论都有了,就剩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践行。
我先试试,好用再写用后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