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考研复试导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考生?

李铁柱的心脏此刻咚咚作响,几欲跳出胸膛,在踟蹰了三个小时后,他终于鼓足毕生的勇气,用颤巍巍的手点下了“查询”键。

“385分。”

没有想象中的狂喜,铁柱显得很平静,但是眼睛却模糊了,只是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这一路走的太不容易了。按照以往的成绩,这次进入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复试是没有问题了。

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铁柱知道初试成绩高仅仅是占得了先机,接下来的复试才是决一死战的胜负手。

闭上眼睛,经过了一番思索之后,铁柱感觉此刻无比沉静,在草稿纸上“唰唰”地写下了考研复试的“作战纲领”。

第一,凸显出自己当过院学生会主席和校团委办公室主任助理的实践经历,还要说一下自己组织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过程和艰辛,充分展示自己的组织、策划和领导能力,显示一个立体的自己。

第二,把自己的本科绩点凸显出来,除了本科学习的课程之外,我还选择了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这一点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第三,一定要提一下,我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习经历,在众多国家的实习生中,我的表现是出类拔萃的,这最起码给导师展示我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英文能力。

第四,还要讲一下《比较地方政府和地方治理》课堂上所写的作业,这是一篇我认真写的论文。

。。。。。。

反复审视修改了上述要点之后,铁柱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向往,已经万无一失了,该做的都做了,此战,必胜。


李铁柱同学的这份计划,可谓是下了好一番功夫,也成功地感动了自己,但是没有什么用,只是一份普普通通的,充其量65分的方案。

因为所有的行动仅仅是从铁柱自己的视角出发的,并没有站在导师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黄晓明先生曾说过:“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听我的。这个事不需要讨论,听我的,我说的算。”

我不知道黄教主有没有参加过考研复试的面试,但是这句话却道出了考研复试的真谛——你怎么想的不重要,关键是面试导师是怎么想的。

考研复试就是一场考生对面试导师的自我营销。

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营销的界定是:“Marketing is the processes of planning and executing the conception,promotion,and distribution of ideas,goods,services to create exchanges that satisfy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goals.”意思是“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构想、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并且补充到,这一系列过程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关键环节在于让顾客感受到这种满足自己需求的价值。菲利普·科特勒、克里斯琴·格隆罗斯等人也对营销的定义有过讨论,虽然具体内容各有差异,但是都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一点——满足顾客的需求。

考研复试的顾客就是坐在你面前的导师。你提交的材料、做的自我介绍、回答的专业问题以及加试的试卷都是他们来评判。

所以说,考研复试的“牛鼻子”就是这些参加复试的导师组,所有的准备必须具有目标的导向。

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研究一下这些导师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研究生。

这一命题包括两个研究对象;一是考研复试导师的偏好,二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只要搞清楚了这两点,你的整个考研复试的准备才有了行之有效的靶向。

首先让我们研究一下这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导师,给他们做一个人物画像,弄清楚了导师们的特点自然就清楚他们的偏好。

1、年龄

能够参加考研复试的导师,一般情况下,最起码是个硕士生导师,当然也可能包括博士生导师,我们以一个硕士生导师的成长之路分析一下他们的年龄。平均来讲,22岁大学毕业,25岁研究生毕业,29岁博士生毕业,工作之后,35岁评上了副教授,又工作了5年,在学院里有了一些身份和地位,此时差不多40岁,终于有资格坐在各位优秀的同学面前。我们考个研究生不同意,殊不知这些导师能够面试我们也非常不容易。40岁是年龄的起点,55岁以上的老同志也没有什么意愿参加硕士生的面试了,也就是说给我们面试的导师年龄基本上处于40岁到55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我们的年龄基本上在22岁左右,导师们的这个年龄和我们的父母基本上差不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这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是挨过饿吃过苦的,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信息相对闭塞,社会也不够开放,大学的录取率也不高,能够考上大学并且最终读完博士在高校任教的大都是好好学习的乖孩子。那些调皮捣蛋的、特例独行能折腾的,很多都下海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这批导师都是安安稳稳的,按部就班的,做事认真中正的人。反之,就是不喜欢招摇冒失、大大咧咧、特立独行的人。(敲黑板)

2、性格

能够当上大学的老师,都是通过本科、硕士、博士一步步走过来的,投入了很大的时间成本,经过了无数个点灯熬油的夜晚,冷板凳做了很多年。这就说明这些老师普遍性格很文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过层层的考试,最终还是杀出重围,当了一名光荣的灵魂工程师,说明导师们非常聪明,智商肯定低不了(严格意义上,聪明不能算是性格,本文归类到性格)。再者,能够参加硕士生的面试,对导师们来讲也是个很大的肯定和荣誉,要知道一个院系是有很多导师的,自古文人相轻,文人斗起来,那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既然这些导师能够坐在这里,说明这些导师和系主任、副院长等的关系是不错的,表明这些导师的情商很高。

由此我们知道了这些面试导师是聪明、文静、情商高的人,简称“人精”。

3、喜好

普遍来讲,复试导师这一代人,都是好好学习的好孩子,学习就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唱歌、跳舞、弹钢琴、打游戏、足球、篮球等基本不会,上学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会一点特长,并且不时来点才艺表演,自己心里难免会有些自卑。

人对于自己不会的事情通常抱有敬畏感,这就告诉我们复试的时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蜻蜓点水地提一下自己的特长,说的非常自信和自然,绝不能带有任何一点点骄傲和炫耀的表情,过犹不及,把握好度。

导师们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这是一定的。关于这一点大家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考研复试:如何在导师最擅长的领域撩骚?”

4、活动

导师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家和办公室,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以导师们的素质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很不屑于参加无聊的饭局和娱乐活动的。很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标准让这些导师对于婚姻普遍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孩子也都快大学毕业了,对于个人感情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需求。更没有闲工夫看B站,刷抖音,甚至连微信也很少用。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些导师具备宅男和工作狂的属性。

5、工作

导师们的工作主要围绕学术活动和日常学院事务展开。参加一些研讨会、授课的工作、同学们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的工作,再就是读资料、申请项目和基金、写报告、写课题、写文章,不断的写写写。有时间了,就和自己的学生聊聊天,督促一下大家的论文写作情况,偶尔比较烦的就是遇到坑导师的货,复试的时候参照了几深老李的文章和视频专栏,顺利的迷惑了导师极少失误的双眼,结果水的一批,不论导师问啥,就是笑嘻嘻的说“都听您的,您说咋办就咋办”,在管理学中,这叫做“逆向授权”。简言之,导师们的工作是围绕着“学术”展开的。

到此,我们基本上对于考研复试的“客户”有个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导师们是一些醉心于学术活动的、具有宅男和工作狂属性的、爱好就是读书的、远离社会流俗的、略显古板的聪明、纯粹、文静、同时又具备较高情商的50岁左右的特殊群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非我族人,其心必异,同道中人,与之偕行。导师是什么样的人,也就会偏好什么样的人。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一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特质。

研究生在层次上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文特指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搞研究的学生。它不同于商业活动、艺术创作活动、公职人员办公活动等,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质和要求。核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这个词(相信几深老李),会是你写论文时的梦魇,时时刻刻折磨你。导师们都是搞学术的行家里手,一篇好的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有个好的选题,这个选题一定是解决一个问题。所以说,问题意识是研究生要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导师们都已经受够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苦,所以说在复试的时候,就非常想招一些具备问题意识的研究生。

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你能够提出一个有边界的、明确的、能够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个问题,目前对于大家还有点虚,也不是这篇文章要讲述的主要议题。就复试而言,需要你在准备每一个环节的时候,问一下自己我准备这个东西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研究潜质

研究潜质也是一个很虚的概念,虚的概念要做实(说到虚实,除了看我的视频专栏之外,还可以看我的另外两篇关于考研复试的文章《考研复试气场:虚的东西如何做实?》、《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复试策略》,)研究潜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专业背景,说一下你的本科专业,对于跨专业的学生来讲,一定要花心思找到两个专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可以去我的视频专栏里听听。其次是知识结构,也就是你本科学了那些课程,挑主要的说,不要全部播报一遍(这个问题可以看文章《考研自我介绍:你确定你所说的是导师想听的吗?》以及去公众号“考研考博早知道”看我的考研复试专栏) 。最后是科研经历和成果,包括你的文章、参与的课题、申请的专利等,这部分最最重要,但是是大家缺失的,也是可以技术性处理的,这个还是私底下交流比较好。

3、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你做了别人没有做的事。按照这个标准,你在整个复试的过程中,从递交的材料、中英文的自我介绍到专业知识问答等环节都要凸显这个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结合导师的画像和研究生需要具备的特质,我们总结提炼一下,导师们想要的研究生,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

第一、性格上要符合父母辈的学者对一个晚辈的期许:从父母的视角看,要沉稳不毛躁,行为中正不刺头,知礼节懂礼貌,远离杀马特的造型,说正常的话避免二次元的表达和网络流行语;从学者的角度看,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文静,聪明中带有理性的幽默感。

第二、气质上带有一个学术研究人员具备的特质:朴实的穿着搭配一本正经的表情,最好配上思索的神态。

第三、语言上要有学术味儿,在对话时,在保证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夹杂上学术的名词和概念,最理想的状态是用学术上的理论分析问题。

第四、能力上要具备问题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四个方面,给我们的考研复试准备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还需要大家落实到每一步的行动中,我也会在其他的文章中和专栏视频中围绕着每一个侧面进行更具体化的讲解。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铁柱的复试提纲。

第一、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活动。这个是有必要的,但是权重很小。毕竟你是考的研究生,不是职场求职。

第二、展示了本科阶段的绩点和第二专业。这个也是有必要的,关键还要看能不能说到老师想听的地方。

第三、说了一下本科课堂上的文章。这是把双刃剑,还要看文章的质量。需要提前准备好老师要问的问题,具体参见我写的《学术成果展示你应该遵守的公式》。

通过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铁柱同学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所以说可以得65分。对照上面提出的四点导师们关注的核心点,铁柱同学的方案仅仅是聚焦于实际的“行动”(这些动作还不是核心的要素),没有加入对于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所需要的形式上的训练内容,也欠缺结构上的合理性。

本文版权归“几深老李”所有,已进行版权登记,欢迎个人转发,机构转载请联系微信bigeststrong.此外会在微博“几深老李”和微信朋友圈补充一些最新的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标导向:考研复试导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