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途中的非暴力沟通故事——三:我可以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做点什么

图片发自App

在故事二里提到,我们一家按计划,坐同一趟高铁,老公和女儿直接从贵阳返成都,我中途在重庆下,去参加阿春老师的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在网上抢票的结果是:有老公、女儿名字的座位是紧挨着的,而有我名字的座位与之相隔三个车厢。

好的,开始故事三:

我们一家上了高铁,老公把我和女儿先送到那两个座位紧挨着车厢里安顿好,在他准备去与我们相隔三个车厢的单独座位前,我对他说:“老公,快到重庆西的时,你能提前一点来我们这个车厢吗?我希望下车之前,我们能提前把车票互换了,我好出站。(说明:单个座位票上是我的名字,我让老公先拿着的)还有,我下车前,你赶过来陪着女儿,我就放心一点。

老公回应说:“不用那么急,重庆西是大站,可能有10多分钟的停车时间。”

当列车快到重庆西时,我已经看到列车窗外闪过的,进站前的一排排房子,老公还没有过来,我开始着急,我多么希望他能提前一些过来,我可以从容下车,我也希望下车前,女儿是爸爸陪着的,是安全的。

要在以往,这时,我会在内心生出很多的评判:一点都不知道着急,总让别人着急,能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吗?肯定又是看手机忘了注意时间。我的态度会是:我就等着,看你到底什么时候才知道过来。如果老公真的过来晚了,心里就会生出很多的不满:不关心人、不体贴等等。这样的不满,紧接着带来的就会是指责,埋怨。接下来可能就会是争吵。

而在那天的那个当下,我很快体会到:安全、从容是“我”的需要。我不能只是一味地、着急地、很不满地坐在那里,期待着、死等着老公来主动满足我。我需要、我也可以为满足我自己的需要做点什么,我决定马上给老公打电话。

这个心理过程,至今很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在打电话前和我女儿还有一段简短对话:“快到站了,爸爸还没有过来,妈妈很着急,我特别希望他可以提前一些过来。”女儿马上说:“可以给爸爸打电话呀。”

听她这么一说,我在心里乐了,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看到的是,孩子比我清明,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怎么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马上给老公打电话,请他动身过来,打完电话后,我听到列车上的广播里说,重庆西只停7分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7分钟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当老公来到我们的座位时,列车已进站,但还未完全停稳。我老公帮我从从容容地取下行李,我俩从从容容地交换车票,老公和女儿还下了车在站台上和我告别。

我在走出车站的过程中,再次去体会我打电话的这个心理过程,我知道这个电话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放下了很多对“外求”的执着,放下了很多的“他人应该怎么样”的信念,我选择自己照顾好自己的需要,我迈出了“爱自己”这一步。

记得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创始人马歇尔博士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自己。”

《对生命说是》这本书里提到:如果我们(儿时)得不到父母的爱和支持,我们会转投到别人身上去寻求,尤其会发生在我们的上司和伴侣身上。期待上司认同你,期待伴侣无条件地接受你、爱你。然而他们永远不可能达到你的要求。(因为)问题是,他们有义务担当你的父亲和母亲吗?

也记得魏君老师在非暴力沟通工作坊上说过:需要是可以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倾听、陪伴和关注,由内来满足,而无需任何外在于“我”的事情发生。

当然,需要也能通过他人所做的事由外部来满足,但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锦上添花”。

如果我们能对满足需要的不同策略保持开放,我们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还是那句话:老师讲的我“知道”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不再去做惯性的或自动化的反应,而有力量去做出不同选择后,我“领悟”了。

故事三就分享就到这里。

感谢非暴力沟通,感谢学习路上所有的老师(包括我的老公,他也是我践行非暴力沟通路上的老师)。

感恩!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行途中的非暴力沟通故事——三:我可以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