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现象之二

如果总结之前聊过的芬兰教育现象之一,我想可以用”同理心“来概括。

今天,和大家聊聊芬兰教育现象之二,先见林再见木。

我的女儿小学二年级,一年级下学期有次成绩没考好,回来跟我发牢骚说,为什么要学语文,学数学啊?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她聊知识是用来用的,她听得懵懵懂懂,没有赞同也没有反驳。

翻开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单元、一个个知识点,但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单元,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什么排列在一起,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他们各自又属于哪些大的知识范畴,这些都没有。

上面的话可能有些学术。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什么是见木见林。现在很多孩子都在上游泳课,一般来说,基础游泳课的上法就是把一套游泳的学法拆成几节课,比如第一节课就是在泳池边练习基本动作,重复练习,之后可能就是练习闭气,反复练习;而在芬兰,基础游泳课的上法则是让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开朗、轻松的情景下,先玩水,而不是马上学游泳,不强调泳姿,不强调动作,让孩子体会游泳的乐趣。几节课之后,孩子对游泳的兴趣一直很高涨,自然学会了换气,学会了在从浅水到深水,从蛙泳到仰泳,一下子游上几十米,甚至几百米。

也许你会困惑,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教游泳的方法,孩子真的可以学会吗?我自己在看到这个例子时,也是一惊。惊讶的不是这种学习游泳的方法,而是这种方法与我曾经带女儿游泳的方式不谋而合。我女儿3岁多时因为跟我去了几次泰国,爱上了”游泳”,当然,那时她不是真正的游,而是带着臂圈游。回国之后,她反复央求我带她去泳池游,于是我在家门口的游泳馆办了卡,开始每周三次带她去游泳馆。

她每次去游泳馆都很期待,也很兴奋,每次也都迫不及待跳进泳池里。那时,我也不懂什么“见林见木”,只是单纯觉得,她喜欢就带她去,只要淹不着就行,也不管什么泳姿不泳姿。她开始的时候就一直带着两只臂圈,游了很久,后来我鼓励她扔掉一只,扔掉一只其实很奇怪,因为一只胳膊上有臂圈,另一只没有,所以就有一只胳膊是吊着的,一只胳膊沉着的,她游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自己维持平衡,她来回游了两圈之后我就跟她说,干脆咱们两只都扔掉得了,这样反而费劲。她很同意,但表示害怕。我说,妈妈托着你。托了两圈之后,我就松手了,然后她就自己游了。当时她游的时候还不会换气,像一只小狗一样脑袋在外面,狗刨一样的游。但即使这样游,她已经太高兴了,自己会游泳了啊,太有成就感了。所以游泳的兴趣就一直很高涨,后来我又给她演示了下闭气和换气,她自己就学会了。再后来,自己游着游着就学会了仰泳和自由泳。

这就是我女儿学游泳的故事。总结下来就是,泡在泳池的时间里,无论带不带臂圈,她都能体会到在水中游泳的乐趣。我记得我们在游泳馆经常会碰到教练在教学生,我有次问她要不要找教练学,她当时看了看那些趴在泳池边练习动作的小朋友,明确表示不要。于是,我之后就没有再提。她体会了游泳的乐趣,之后又体会到了游泳的成就感,所以一直保持兴趣至今。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见林见木的学习方式的确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并能逐渐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有了学习兴趣的孩子自然就不需要别人的提醒和鞭策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芬兰教育现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