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次提到过,所有的进货检验活动都是不增值的,纯粹是浪费,再加上我们为此购买的检查、检测设备,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有效的基础上,选择最经济的检验方式,从而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一提到进货检验或来料检验,我们就会想到GB/T2828或ISO2859或C=0等计数抽样检验的标准程序。关于这方面的培训也很多,包括基于泊松分布或二项分布的OC曲线、 AQL(可接受质量水平)、LTPD(批允许不良率)、单次/两次/多次抽样、检验水平、正常检验/放宽检验/加严检验等等,各种抽样方案也是令我们眼花缭乱。很多人把进货检验等同于可接受抽样(Acceptance Sampling),可接受抽样在实际操作中确实使用的很普遍,但不是唯一检验方式。而且关于抽样检验的有效性,其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可接受抽样是非常有效的,他们从统计质量控制(SQC)的角度阐述了抽样检验的统计学上的理论基础,即贝尔实验室的道奇和罗米克提出的接受抽样检验(Accpetance Sampling)的理论。也有人认为在某些情形下可接受抽样是无效的,也从理论上予以了证明。
通常来说,进货检验包括如下的检验方式:1. 免检(No Inspection);2. 100%检查(100% Inspection);3. 可接受抽样(Acceptance Sampling)。有人说,还有跳批(Skip Lot Inspection),跳批检验其实是免检的一种妥协办法,主要的作用不是判断产品批次合格与否,更重要的作用是收集数据,看一下产品是否有显著变化或理解其变化的趋势。 在以上三种检验方式中,如何进行选择呢?什么时候免检?什么时候抽样检查?什么时候100%检查呢?今天我们先从经济性的角度探讨一下,供大家参考。
情形一:供应商过程稳定的情况 。根据历史的检验数据显示批次质量水平稳定(合格率很低或很高),而且供应商过程显示稳定或受控,在这种情况下,可接受抽样(Acceptance Sampling)是无效的,这在理论上已经予以证明了,我在这儿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事可以私信给我。这种情况下推荐采用戴明的KP规则。戴明KP规则是这样的,Pb= k1/k2,其中Pb为盈亏平衡点(Breakeven Point),k1=每件产品的检验成本,包括人工、设备折旧、租金及其费用;k2=当缺陷通过检查而造成的损失成本,包括返工/返修、挑选、产量损失、售后索赔、召回、后续新项目的获取,甚至是诉讼等成本。当产品不合格率 P < Pb ,免检; 当产品不合格率 P > Pb,100%检查; 当产品不合格率 P = Pb,为安全起见,建议100%检查。
例如,一台微型计算机设备每台检查的成本为0.50美元。如果在较大的系统中安装有故障的计算机,损坏费用则将产生$ 10.00的费用。因此:Pb = 0.50 / 10.00 =0.05 = 5.0%。说明如果缺陷百分比预计大于5%,则进行100%检查,否则,不检查。
在这儿,我要澄清一个误解。戴明的KP规则并不是表示接受小于Pb的缺陷率,而仅仅是从进货检验经济性的角度,综合考虑检验成本和失效成本,相对于100%检验,免检的成本更低而已,如上面案例当中,当缺陷率为4%时,我们毕竟还要付出40美金的失效质量成本的损失,所以我们对供应商的要求仍然是零缺陷。
情形二:供应商过程不稳定,批次质量差异较大,也就是有的批次不合格率很高,有的批次不合格率很低。当产品是高质量批次和低质量批次的混合时,或者说供应商的过程未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建议采用可接受抽样方案(Acceptance Sampling),这是可接受抽样方案适用的场合。也就是说,通过抽样检验把不合格率很高的批次高概率拒收,把不合格率低的批次高概率接受。
情形三,对于同质性很强的产品,如液体或气体,抽取部分小样本检验即可。
总结一下:
1. 当供应商的过程显示稳定,而且历史质量数据,批次质量很高,不合格率很低时(低于盈亏平衡点Pb), 免检。
2. 当供应商的过程显示稳定,但历史质量数据显示批次不合格率很高时(高于盈亏平衡点Pb),需要100%全检。
3. 当供应商过程显示不受控,批次质量忽高忽低,不可预测,采用我们熟悉的可接受抽样(Acceptance Sampling)即可。
4. 同质性很强的产品,如油漆、油漆等,任意抽取小样本检验即可。
5. 当供应商过程是否受控、批次质量是否稳定未知时,短时间内采用100%检验,如量产前和量产初期。
6. 对总成的性能的影响显著的关键特性(CC),必须100%检查,因为一旦流出,损失巨大,甚至无穷大。建议100%在线自动检查。
7. 破坏性检查, 一般不检查,确认供应商提供的测试数据。
最后,进货检验的最终目的是逐步取消进货检验这种不增值的操作,那么如何做到呢?咱们下次再讨论。
20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