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传统文化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图片发自App

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可是,这些文化距离我们很远很远,远到我们在过着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等传统节日时,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节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过这些节日?更不知道这些节日究竟要怎么过?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一天,我们会有假期,会和家人团圆,会吃月饼。可是,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中秋节?在我们的内心,这一天除了贴上了中秋节的标签外,又和其他日子有什么不同?代代相传的节日,为什么越来越只流于形式?或许,我们真的都应该反思了。当然,反思不够,得行动,这次就了解下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令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而“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如今,中秋还是中秋,人们还是会赏月、吃月饼,可是我们真的是在过传统节日“中秋”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住乡愁——传统文化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