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行为+未来如何留住用户—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

主题为“中国式机会”,以“一秒到千年”为时间线索,通过“动车组脑洞到枢纽脑洞”六大脑洞,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在六个脑洞中得出了六种“中国式机会”。今天“以用户为中心”的诸葛君分享一些关于“超级用户思维”的看法和解读。

一、流量思维 vs 用户思维

罗振宇说:过去,我们提到商业,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竞争”。而现在,你还来不及摆好姿势和竞争对手厮杀,用户就已经变成了另一个物种了。过去商业世界的主题是和对手竞争;未来商业世界的主题是追赶上用户。

从短视频到共享经济,从BAT+J到知识付费等,商业打法从流量思维转到超级用户思维。“超级用户”模式的真正着眼点是“关系”,超级用户思维不止是盈利模式的变化,本质上还是一种商业文化的迭代。

过去是流量“伊甸园”时代,线上要流量,线下门店也要流量,但随着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枯竭,我们必须走出伊甸园,从“狩猎采集时代(从流量中获取)”到“农耕时代”去。从流量思维到超级用户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心有多少“超级用户”。

二、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中的“用户思维”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数据模型是基于设备,无论一台设备上活跃的几个账户,都会归结为这台设备,今天有多少人活跃和新增,也都基于设备,但是,以用户为中心则需要回归到设备背后的用户,一台设备上有2个账户,不同账户下的行为应该归为不同的账户,一个账户有多台设备,虽然所有设备都活跃了,但只能记为一个活跃用户,所有设备上的行为也都应该归为这个账户。在诸葛数据模型中,我们率先采用了UTSE(用户、触点、会话、事件)四要素模型。

在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人群细分思维,更关注个体或是某一群体,这几乎可以认为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思维,你需要基于不同阶段提供的不同产品或服务(比如营销创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以及特定的活动)的特性面向更加细分的人群,以此来“讨好”你的用户,以他的需求和感受为中心。在分析过程中,你会用好看的图表和工具呈现出各种结果,但对数据的解读需要回归到数字背后的人,人的需求、以及当下的情感,以此来指导产品迭代和运营策略。

三、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并留住顾客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并留住顾客,现在,到了创造并获取用户价值比获取流量更重要的时代,不必担心没有新用户,因为口碑自会带来更多新用户。

比起获取新用户,留住老客户相对更容易些,毕竟你知道老用户的脾气秉性,购物偏好,消费频率,比如:该用户(群)是每月平均登录频次是3次,客单价50-80元/单,属于价格敏感型,那么,即可有针对性的时不时的进行小小的刺激。

也就是说,只有准确把握了用户(群)行为的特征,才能实现精准营销,将用户价值归类,根据用户不同行为数据确定不同的标签,根据标签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下面我们以某金融类产品的“积分/红包运营”策略为例来说明。

基于产品来访用户的行为数据,从新用户引导注册、投资门槛较低产品的推荐、投资门槛较高产品的推荐,从投资笔数的营销到老用户的二次营销等环节,可建立出一套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的积分/红包运营营销体系,以提高用户的转化和留存。


比如,用户刚注册,通过积分和体验金的方式,刺激用户产生第一次交易行为,不管这个行为的价值是一块钱还是十块钱,但至少让TA迈一步;第二步,有了交易之后对该理财产品的用户来讲,绝大多数用户属于风险偏低型,而且追求收益比较保守,这些用户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低的,我们就可以推荐给他们债券类产品/货币基金,或者固定收益类的票类产品;第三步,给用户推送一个价值更高的产品,例如购买特定的理财赢IPad,通过不断地刺激,也许一开始你只投了10块钱,之后可能是200块钱;如果有第二次消费的话,已经算是忠实用户了。

总的来说,第一个是用户拉新,第二个是转化与激活,第三个是复购/持续复购营销,每一层都是环环紧扣的,一步步引导用户与产品发生更深度的“关系”,围绕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精准营销方案和积分体系将用户培养成“优质的超级用户”。

这是一个用户全面崛起的时代,只有面向超级用户,才能春暖花开,经营好与超级用户间的关系,站在用户的角度传递产品价值,让用户以你为荣,与用户共同成长。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了解用户的基础是科学的用户行为数据采集模型,通过真实还原用户行为构建用户画像,不断激励用户在产品内的价值跃迁,持续满足超级用户的需求,持续挖掘超级用户的价值,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高效增长。

转载至微信公众号:诸葛io(ID:zhugeio1)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户行为+未来如何留住用户—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