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笔记之4 人与行为

1,认识自己是一切管理的前提。

在我们进入管理工作前,需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和周边的人形成有效的管理关系,也需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 了解自己的工具:MBTI测试

首先用性格测试工具,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B,灯下黑--我们并不了解自己,而且很少人会注意到这一点。

人的内向和外向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每天花大量的世界看世界,看别人,但用来审视自己的时间太少。即为灯下黑。

C,了解自己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前提。

很多事情做不好,也许问题根本不在别人,而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但本能驱使我们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很少反思。即使反思,往往也不够深刻,往往避重就轻,这是人的局限性,无法避免。所以我们需要测试,尽量客观的看到自己灯下黑的部分,而非用感觉来了解自己。

举个我的例子。过去,我是一个追求大小事细节完美的人,所以在工作中也希望小伙伴们也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而每个人由于阅历或认知的局限,即使告诉了他详细的做事方法,也很难达到我的标准。此时,我会说:“你先放着吧,我来。”这一句话造成的负面结果是:1,自己累个半死,组织整体效率低下。 2 下属成长受限,很难找到工作动力与成就感。 3,组织内部开始出现严重的对我的依赖情绪,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在意识到问题之前,我一直觉得个人能力强,细心,完美主义是优点。但岗位变了,职责也在发生变化,我这种性格对组织整体弊大于利。我开始试着脱离业务本身,从组织文化,工作原则,基本制度,激励方式,员工意见这些与产品本身关系不大但更重要的事情着手,发现自己花在工作上的事情反而更少了,而组织效率却更高了。

所以,管理过程中性格改变不了,但是我可以在了解自己后改变工作方法,测试的意义在于了解自己以后,尽可能做一些积极有效的改变。



2 人格特质 我们有却不自知的优势。

A,何为人格特质。

做专才还是做通才,做技术还是做管理,都和人格特质有关。

所谓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独有的气质和人格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其他人性格上的特征。例如是否发自内心的乐观?自信?真诚?遇到问题时是否更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不是先想到回避。这些都是人格特质。

B,“内控性”和“外空性”人格特质

内控性人格特质:遇到事情,觉得出现的事情是由于个人能力及处事方式所致。他会经常告诉自己:只要努力,事情就可以掌控。而外控性人格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相反。遇到事情,他们往往认为事情的出现都是超乎自己掌控的,是周围环境太过复杂所致。

外控性人格更适合那些环境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从事一些例行化程度较高,作业程序相对比较标准的工作。遇到问题,会有比较清晰的工作指南,任务标准来作为行动的支撑。

内控性特质的人,适合寻找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中,他的能力会得到更好显现。

C,两个决策回路,善用我们的人格特质。

为什么在职业选择上,要善用自己性格特质上的优势呢?

举例说明:我们人类有两个决策回路,“本能”和“思考”回路。本能反应较快,思考反应较慢。例如:一辆车,朝着步行中的你呼啸而来,本能回路会驱使你马上躲开,车过去后,你选择朝着车骂上几句还是忍了,这是第二位,由思考回路来决定。 如果这个决策过程正好相反,用思考回路躲车,本能回路决定骂不骂,那么相信你很早就挂了。所以,躲是本能的力量,骂,是理性的选择。

当我们了解了人类行为上的这两个回路,就能理解利用人格特质的意义。因为选择的工作如果能和性格特质向匹配,你做起事来,就像躲车那样是出于本能,别人没有你反应那么快,别人需要调用理性系统权衡再三才能做成的事,你是基于本能一下就做到了,这个过程中,你做事的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连贯的,由此也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职业优势,这个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选择特定的管理方式,选择特定的工作,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把本能的东西做到极致。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们内部目前采取的轮岗制。推行过程中,有人在所有岗位都是错误百出,而有人却能在所有岗位游刃有余。其实我们工作内容都已经足够细化,对于个人能力要求并不高,之前一直以为是人格特质与工作岗位无法匹配所以才出问题。认真研究了人格特质理论后,我发现我可能错了。因为我相信大部分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是有足够冗余来应付我们日常工作的。有的员工可能真的是能力或动机(愿望)出了问题才会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吧。能力和动机的理论,后面会有讲到,到时候我们再分析。

D,并非只有具备某一人格特质才能做成大事。

人格特质,无优劣之分,BAT三个企业,马云属于豪放型;李彦宏内敛型;马化腾介于两者之间。不同人格特质,不妨碍他们各自成就一番事业。

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找到最合适的职业和工作方式以及合作伙伴,是我们这章节学习的出发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学笔记之4 人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