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以后,就在今天,这同一个时刻,不管我们那时在哪里,也不管我们各自干什么,我们一定要赶到这地方来再一次相见……
很多人疑惑,《平凡的世界》当中,光芒四射、如花朵般蓬勃怒放的田晓霞,何以过早地凋零?人们更想不通,路遥何以将如此鲜活、积极奋进的年轻生命安排在一个早逝的命运里?
这疑惑在电视剧中,尤为明显,而当我们一次次打开书,便能发觉,田晓霞的悲剧并非来得突兀,其实书中在之前就有许多暗示和铺垫;而田晓霞的命运也绝非是路遥为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蓄意为之,事实上,更多的取决于她的性情、她成长的环境,以及与孙少平之间咫尺天涯、看似美好却难得完满的爱情。
1、一个勇于闯荡,有着冒险精神的女孩
首先来看她的性情。在她大学期间考虑到就业时,路遥曾对她如此定位:一生当一个教书匠,这对她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她天性中有一种闯荡和冒险精神,希望自己的一生充满火热的情调,哪怕是去西藏或新疆去当一名地质队员呢!
于是,当实习的记者岗位正对她的品质和性情,便很快脱颖而出,表现出超于常人的优秀;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破格分配到省报当记者。这梦寐以求的理想职业是她成就自己的肥沃土壤,成了她游刃有余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其冒险精神也很快闻名全社。
命运似乎一步步将她推向那次可怕的大雨,一步步将她推向那个在洪水中孤立无援的小女孩。或许,我们会想,田晓霞自然不会知道自己会因救一个小姑娘而失去生命,倘若她事先有知,还会“奋不顾身”吗?虽然,这有悖人的“自私”本性,但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这在她和孙少平之前的一次对话中,可以晓之一二。
孙少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哪怕是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或者像杰克·伦敦小说中描写的严酷的阿拉斯加……
田晓霞:我很赞赏你的这种想法!
孙少平: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断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失火了,没人敢去救,让我冲进去,哪怕当下烧死都可以……晓霞,你说这些想法怪不怪?……不知道这情绪对不对……
田晓霞:坚决正确!
这对话虽然是少平在剖析自己,但从晓霞简短的应和中,我们却也能够清晰地探入田晓霞的内心。
就是那种燃烧不尽的青春的激情、那种强烈的进取心和伟大抱负,促使着她“必须是一个生活的强者”。
哪怕前方荆棘丛生,哪怕万劫不复,只要于人有益,只要于社会有益,都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2、一个党的干部的女儿,其思想和行动,是平日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回响
田晓霞死后,田福军对孙少平的话,表现出这个做父亲的境界,也显露出他平时对女儿的言传身教: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轻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
其实,作为读者,也作为一个拥有正常思维的人,我总在想,就算我们抛却田晓霞本人的光芒不顾,也抛却她之于亲人、之于爱人的重要性不提;只说对社会的贡献,那个被她救起的小女孩真的抵得上她吗?那个更年轻的生命,真的比田晓霞于这个社会而言更有意义吗?
当然,这有点钻牛角尖了。在那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谁都不会去考虑这些。救人,救人,尽可能多的救人,救一个是一个,是在场的每个人心中的唯一想法。更何况她田晓霞?她可是生活的强者,更是田福军的女儿。
田福军,作为特定时代里党的好干部,他的每一步都充满坎坷与艰辛。而在曲折中前进的那个时代,必须在阵痛中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这阵痛,很多时候就表现在为之不断奋斗的人身上。
田福军们的痛和艰难,换来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但其中必有连累。从这一点上,润叶和晓霞都是。
当然,田润叶最终嫁给李向前是田福军的老丈人从中“说教”,田福军本人在此之前并不知晓,但润叶的命运毕竟因着她二爸的工作而改变;田晓霞也一样。虽然她的死,看上去和她的父亲几乎没啥关联,但她的命运却离不开她的出身和家庭。
首先,她的思想和行动,是平日里受父亲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影响;然后,她的死除了彰显了她的伟大,也使得她父亲这位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更加闪耀。从而,让田福军在工作的推动中愈来顺利,最终造福于民。
这就是牺牲,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
所以,也不必纠结——田晓霞和那个被救的女孩——到底是谁会对社会的贡献更大;重要的是,这种舍身忘我的精神,将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3、一段拥有着罗曼蒂克的爱情,一个在悲剧到来前夕如鲜花般绚丽的梦幻
当田晓霞的工作,也就是分配去省报当记者的事情落实的时候,书中说:有的人一生不顺,有的人一顺百顺。是的,田晓霞是够顺的,无论是在故事中,还是生活中,和其他人相比,她的人生境遇顺利得似乎都有些说不过去了,殊不知这“顺”背后,有极大的陷阱等着她,不知这“顺”将她推向不复的深渊。
就像她和孙少平的爱情,从他们最初的相识、相知到后来的相爱,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自然而流畅,丝毫没有少安与润叶的境遇那般虐人虐心;而很明显,在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鸿沟。
当然,这鸿沟在他们两人那里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于田晓霞而言,她觉得:从家庭和社会地位来说,他们的差距是很大,可是从心灵方面说,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和自己接近。而仅因为这一点,她便可以将他们之间的差距忽略掉。
然,孙少平却不能够。他虽然也怀着极大的满足感沉醉在晓霞带给他的幸福和爱里,但他总有如梦似幻的感觉。因为晓霞太出众了,不仅因为她的出身,更因为她自身的光芒。
田晓霞始终都优异于孙少平很多,从最初孙少平的“思想导师”、“生活引路人”,到后来远远高于他之上的大学生身份、省报记者身份,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着他们走的一直都是“永远不会交叉的两条路”。
田晓霞的未来,是可以尽可能的展望,而仍有望不尽的无限希望;而孙少平呢,严酷的现实,令他不敢奢望太多,甚至不知该憧憬些什么。有句话说得好,有些人竭尽全力的极限恰恰是有些人毫不费力的起点。总之,对于孙少平而言,好好地做一名煤炭工人,致力于矿井的工艺改进和技术革新,给双水村的家里箍几孔像样的新窑洞,便是他能够想见的人生目标了。
书中有三次就他们现实处境的强烈对比。他或者是穿得破破烂烂,或者是在工地上浑身糊着泥巴,或者刚出矿坑上下一片乌黑;而晓霞似乎始终都是美丽纯洁的化身,或者说她是越来越美的。是“湖蓝色的梦”、是如花朵般美丽的“洋”姑娘、是突然降落人间的仙女。
所以,当他们确立恋爱关系,书中说: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总觉得是一个梦幻!凭着青春的激情,恋爱,通信,说些罗曼蒂克和富有诗意的话,这也许可以。但未来真正要……归根结底,他和晓霞最终的关系也许要用悲剧的形式结束……可悲的是:悲剧,其开头往往是喜剧。这喜剧在发展,剧中人喜形于色,沉湎于绚丽的梦幻中。可是突然……
这段话,便是田晓霞悲剧命运的前兆,而这前兆还不止于此;他们古塔山下约会的依据和由来,那个感人的苏联故事本就是个不详的象征。倘若在晓霞潜意识里不是冥冥中有所感知,怎会以这样一种方式重复他人的悲剧呢?
本来是少平时刻处于不测之中,因为当初少平的回答是:只要我活着,我就会在那地方等你。而晓霞却说,为什么不是活着!我们不仅活着,而且会活得更幸福……
只是,谁又能拗得过命运?
书中说:如果没有田晓霞,他在他的环境中就会心平气静,用煤炭工人一天中的喜怒哀乐来组成自己的全部生活。可现在,他却不能不从自己心灵的湖水中一次次腾升浪漫的彩虹,企图探寻和连结一个飘渺的世界。
但,作为读者,始终绕不过来的是,为何是田晓霞,而不是孙少平呢?如果非要以这种极端的方式中断他们梦幻般的爱恋的话,为何得是田晓霞?
还是那句话,有的人一生不顺,有的人一顺百顺。那一顺百顺的,顺到最后赴了“深渊”,成就了永世不灭的辉煌;而一生不顺的,还将在自己未尽的人生苦难中继续跋涉,将对生活的抵抗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