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深深地被于永正老师对学生的爱所感染、所陶醉,他的封笔之作,每个字、每个段落、每个章节都充满了对学生的爱,书里出现的每一个学生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没有对他们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真情的关注,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于老师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方法、技巧的背后有一个“情”字在支撑。”在他看来,对儿童的爱与情感是多么重要。

    于老师在公开课上,几乎每次都会找一个不主动举手的学困生来回答问题。有时能答上,有时也会出现别的状况。有一次:于老师在课堂上说: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于婧,请你到前面来。”于婧摇头,不肯来。于老师说:“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于婧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最终,在于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的帮助下,于婧基本上完整地回答了问题。除了老师的外,她还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相信她一生都会记得这次难忘的经历。对待这样的学生,于老师不是“逼问”,也不是简单的一句“那你坐下相想”。而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自己建立起自信,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而是有老师的指导、有同学们的帮助。这样,让学生才能真正战胜自己,突破自己。

    一个丰盈的“情”字让我顿悟于老师课堂成功了秘诀之一,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不仅有深度,更要有“温度”,以情动人,以爱支撑。回顾自己与孩子们的相处,当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我还是缺少一份耐心和爱心。只记得小学语文姓“语”,却忘了还姓“小”。小学阶段是“涵养”的阶段,就像幼苗,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小学生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特别重视吸纳,积累。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幼时的“厚积”,才有以后的“薄发”。

  于老师从1962年开始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五十多年做一件事——当小学语文老师?他动情地写道:“五十多年了,学生一年年地长大,我却还是一个孩子。一届届学生的童年延续了我的童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爱已成为一种精神信仰。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付出了一生,实践了一生,探索了一生,创造了一生。

    一次次的阅读是一次次的新生,于老师文章里那凝聚真情的文字,对教育的爱,再一次把我唤醒了,对我们青年教师就是一盏灯,我们该将它永挂自己的教育之路。

  我想:于永正老师这位“甘草”会永久地就存在我们小语人的记忆深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拜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