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灵哥哥
你关注的人,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
作者 l 灵哥哥
来源 l 灵哥哥
大家好,我是灵哥哥。
从今天开始,我们继续读人物传记,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故事。
在这里,我会用现代话的语言加上幽默的口吻,用文字的形式,描绘出一个妙趣横生的历史人物。让大家跟我一起读人物传记,品智慧人生,寻找人生的规律!
一、北京立志
话说上回,我们谈到了“姓”“名”“字”的由来,其中深有内涵。我个人认为,作为现代人,也可以学习其中的奥妙,指不定哪一天需要让你取名字的时候,可能派上用场:灵哥哥陪你读传记之《王阳明的名字来源》(二)
后来,王守仁的老爸(王华)高中状元,并且在北京做了大官,进了翰林,并成为明孝宗的老师。后来一家老小都去了北京。12岁的王守仁也跟着去了。
老爸王华后来在北京让王守仁拜了个师傅——辛得理。当初在浙江余姚时,王守仁的志向是当将军“阅兵”,但到了北京后,听完爷爷(王伦)讲于谦的故事,觉得圣贤忠良比起只知弯弓射大雕的将军高尚得多,所以,他心中志向的位次发生了变化,圣贤第一位,将军排第二位了。
有人常说,人生的志向就是GPS,平时混吃混喝无所谓。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比如 到沙漠之中,GPS就能救人于困境之中。人不可无志,那是黎明的曙光,那是航海的方向,沙漠的甘泉。
所以当时老师辛老师就问王守仁:“你今年十二,志向为何”?王守仁毫不犹豫地回答:“学圣贤!”,先生又问“学圣贤干什么呢?”
“做圣贤”这句回答惊呆了他爸和先生。因为无论是状元王爸还是辛老师,学了几十年圣贤,压根没想过做圣贤。但这也是辛先生,埋藏几十年的愿望和自我期许。甚至是不敢承认的自我评价,有惭愧,有惊奇,有佩服,有赞许,又有自责。
王华呢?只想做圣人的好学生,听到儿子回答,石破天惊。谨慎惯了,去扯儿子耳朵。但辛先生真心喜欢这个学生,说道“状元公不生气,孩子志在圣贤,可喜可贺,心高气浮,正是我们师长的用力处”,听到这话,王华这才放过王守仁。
在我看来,其父王华,好歹也是堂堂状元,明朝帝师。要知道当时的明朝,全国每3年也不过300多进士,全国1100多个县,4个县才摊上一个名额,而其父王华当时不仅中了进士,还是进士的状元,可见其才华以及天赋和努力程度。正所谓是天之娇子。而其父都只是跟随圣贤的脚步,却从未想过自己做圣贤,可见小小王守仁的心有多大。
所以后来,在他的心学里,关于做人的第一法则就是“种子法则”,他把人的成长比作一棵树,树的成长首先是要找到种子,并且在种子上下功夫,让种子发芽、扎根泥土,然后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而这颗种子,就是立志,12岁的他就已经埋下了这颗种子,为种子今后的长成奠定了基础!
二、青年静心
当然,毕竟当时的王守仁才12岁,说归说,青年该有的,他都有,该顽皮就顽皮。正是因为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徒弟,所以针对这个顽皮的学生,出了一招对策。
第一招——3天都不理他,用一个静字教他,让他能坐的住!让他自己思考,让他自己去想。
第二招——而当小小王守仁想通之后,能安静后,反而又不让他坐,不让他安静了。而让他一个人打扫院子,打扫教室。
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打扫的时候毛躁,像画马一样,隔三岔五,急着完成任务。
这时辛先生便开始告诫他:”人生百事,不学不会。扫地也一样。事事有技巧。和读书一样,书要一字一字读,地要一下一下扫,读书不能漏字,扫地不能隔过去,读书要沉下心,一字一字往下念,扫地要沉下扫帚,一扫帚一扫帚平推,不要往上扬,上扬容易起灰尘。”
王守仁似懂非懂,点了点头,但疑惑的看着老师,想问什么,老师又接着说:
“你要做圣贤,先生很欣赏你,很支持你。圣贤要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没有积累,那就只是空中楼阁,流于口头。”
至少,小时候的王守仁是很聪明的,先生一点就通,可能跟其悟性有关,也可能跟家庭教育背景有关,毕竟爷爷是老师,老爸又是科举的状元,想不受影响都难。
辛老见他听的认真,索性一次说个透彻:“你现在扫地,心里就想着扫地,别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同样道理,你读书的时候,就一心读书,不是读书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你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不是吃饭的念头,把它打扫出去。这下明白了吧?”
王守仁点了点头。
其实,别说12岁,放在现代21岁的成年人,都不一定能真正做到静心。真正把心沉下去,这是一种智慧。王守仁12岁就写了一首《蔽月山房》,充分体现了他的才华和卓尔不群的思想见解,他对儒学,道学都有自己的领悟。
像现代,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的人大有人在,走路低头族也越来越多,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但真正能静心,其实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能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升!
三、南昌完婚
又过了2年,王母逝世,14岁的王守仁在余姚为母亲守孝,悲痛淹没了持书仗剑平天下的琴心剑胆。
3年后,此时王守仁17了,到了结婚的年纪。古人一般比现代人都早。一般女子14,男子16差不多。今人,男22周岁,女20周岁。
王守仁的老丈人是诸让(江西布政司从四品参议),诸让之女名叫诸翠,十八岁,比守仁大一岁(俗语说,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二掌银印,女大一披蟒衣。)当时老爸王华,让叔叔王衮(屡考屡败)操办婚礼。
奇葩的是,洞房花烛夜,却少了新郎
俗语说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谓的春宵一夜值千金。值此良辰美景,花好月圆之时,新郎却不见了。他去哪了呢?
原来新婚当日,新郎便随处溜达。无意来到了铁柱宫(西晋年间,得道高人许逊用铁柱镇住兴风作浪的亚龙)。王守仁认为,道家的高人应该和儒家的圣人一样,自己见贤思齐,得瞻仰一下圣人的遗迹,瞬间忘记今天是自己的大喜之日。
在殿内,看到“仙风道骨”的道人,从口音聊到名字,从道长的名字聊到《道德经》,从《道德经》聊到《论语》。最后提到《黄帝内经》。道长便讲起,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评判标准和修炼方法。
而且给王守仁的观点便是:虽然女孩14岁,男孩16岁已经长大成人。但男子最好30岁结婚,为什么呢?因为成家可立业,有担当,可生儿育女,可照顾爹娘。身体也逐渐跟上。虽然只是根据《黄帝内经》所说,放在今天,论点论据还有待考验!
关键是道长讲到了王守仁的心里去了。“成圣成贤,是大丈夫事业,意志第一,身体第一。”这也是王守仁心目中第一位。
最后,新婚之夜,王守仁与德一道人在学习中度过了。并且道士在临别前所讲,20年果真应验!(之后的章节会写)
综上所述,古代但凡大有成就者,都会根据本心一直追求那个”道“或”心“。要问,大婚重要,还是论道重要?
在王守仁的心中,说实话论道更重要!真的是心外无物,一心全在道上!但凡这种精神放在当今,无论是为人,处事,或者工作,或者创业 ,或者教育小孩,我觉得要有这种一心沉迷其中的精神,何愁大事不成?
四、师从娄谅
再后来,有一个人对王守仁的影响至关重要,也是他思想上的启蒙老师,那便是理学大师娄谅。
要知道在宋明朝,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在这里不解释其思想原理,不加大读者们的负担。总而言之,明朝科举考试都是把朱熹的写的书当考试题材,大家就大概知道怎么回事。
而这个娄谅,不是一般的理学大师。他是吴康斋的学生(明代理学开山)。可以说是深得理学真传。
当时是这么个情景,王守仁跟夫人诸翠两人游水,也就是过2人世界,逛街约会。但不管走到哪,王守仁就手拿一本《道德经》,这时便吸引了理学大师娄谅的弟子(辛一敬),当时的一个江湖抱拳礼仪,便深深的给王守仁上了一课。
因为文人之间的礼仪和江湖上的礼仪是不一样的。人家的是太极图,何为太极图?连自己的爷爷王伦信奉了一辈子道学,也没见过人家的太极图。而辛一敬,也是感到奇怪,上课归上课,把自己的圣学手印传给这个陌生人,自己跟了十几年娄谅,登堂入室后,才得嫡传心法手印,今天不由自主传给眼前这个陌生人。
王守仁便大喜,被人上一课不要紧,关键是能学到东西。忙里想,以前听爷爷、老爸说过,学问有自悟,自悟需要自己辛苦摸索门径,好处是自己得到学问不退转,坏处是不可避免走弯路;有师承,师父传承是捷径,坏处是明师难遇,庸师以盲带盲,邪师把人带沟通里头。于是他对眼前这位的师父关心起来,好学之人盼明师。
娄谅的故事,这里就不介绍。单从他的徒弟看,就知道其水平。当然,讲到这里,跟现代其实是一个意思。
名师出高徒,毕竟思想也好,方法也好,别人都是有结果的,向有结果的人学习能少走很多弯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自学成才,所以我也很喜欢身边多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再多说一句,你的财富,你的地位,你的思想,你的价值观等等如何,试问?你的师父是谁?想清楚这个问题,对现在的你,是一定大有帮助的!
五、乡试备考
又过了一年,18岁那年,王守仁经历了第二次生离死别,第一次是母亲,第二次是爷爷。
父亲王华丁忧为父守孝27个月,在此期间父亲王华便制定了自己3年守孝任务,给儿子制定2年准备,3年应考科举计划。还成立了辅助小组:
名誉组长王华,组长王衮,成员有堂叔王冕,同门叔叔王阶、王宫和姑父闵牧,以上人员负责文化教育。后勤保障:杨姨娘(后面老爸娶的)和老婆诸翠。
以下是状元老爸的6项叮嘱,6项建议,值得世人深思!
1、在家里学习,不去县学、府学。
2、学习态度,既要勤奋努力,又要讲究方法技巧。
其实,现代人有时候不必去到处寻找名师,先哲圣贤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都是有结果的人。所以我写文章,最后才选择写人物传记,不管是之前写的曾国藩,还是这次写的王阳明,都是一个道理。
王爸爸说,人不要像方仲永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事要有计划章程。列个学习日程表,要有2年期限和1年期限大规划,也要有半年和3个月中等计划,以及详细每个时辰的每日细则。多请教!其实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好,自己备考某个证书也好,这都是一样的方法。既要努力,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3、每天做总结日记,有功记功,有过记过。养成良好学习态度。有益于品德养成。
具体可执行方案便是:睡觉前,总结一天的收获和失误,知识学习要总结,诚意正心方面也要总结。王爸爸曾经的做法是,每晚记录功过,有好的作为,好的想法,自我鼓励,不做笔记;相反不好的作为和想法,记录下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甚至自我惩罚。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克治一个毛病。用他的原话说就是:一个毛病一个毛病消除了,没有毛病了,剩下的都是善,就成仁了!这个方法,有助于知识 ,智慧,身心全面发展。
曾国藩就是典型这种做法,不知道是不是效仿的。古人可以,今人依旧可以。写日记
4、摸索规律,利用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既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也是帮助人条理清晰的蹊径,甚至是诀窍。不管是王爸爸讲的考试也好,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也好,亦是同理。
任何千头万绪之事,都有规律可循。就像毛爷爷讲过一样,任何事要抓住主要矛盾,要抓住核心。核心一抓,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从王爸爸的告诫来看,学问学问,多学善问。向书本学,学知识 ,学智慧;向老师学,学经验。善问,问自己,问书本,问老师。小疑问,小进步,大疑惑,大觉悟,没有疑问,不进步。问题越深,复杂问题会变简单,一本书就能浓缩一句话,甚至一两个字。
以下便是状元王爸爸对四书五经的高度总结。
四书:《论语》一个“仁”字《大学》要知道“修身”《孟子》学会“义”字,方法是“尽心”《中庸》认识一个”“诚”字,就像娄谅教的“敬”字。
五书:《易经》万经之首,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书经》了解什么是“中”《诗经》重点三字“思无邪”《礼记》核心是秩序,《春秋》,要学会分邪正
5、学好八股文,走遍全天下。跟当今高考一样,跟国考一样。高考内容是什么,公务员内容是什么,就要重点提出来,就要抓核心内容。这一点,王爸爸作为过来人,既然是状元,而且几次参与会试和廷试的封卷、阅卷和审卷工作,对科举多少有自己的体会。
所以他要求王守仁,熟读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因为八股文结构严谨,多看钦定本范文,分析揣摩,自己心里要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和层次,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最后束股,师出有名,层层递进,该对偶对偶,该排比排比,最后前后呼应,层次分明。学会八股文,你就学会了思路有条理、有规范,对今后的学习和做事大有裨益。
以上讲的是结构,文字上言简意赅,不求华丽,意在说明问题,目的是考察处理政务的能力。”“方法是,看范文,学技巧,不贪多,精研几篇,学习解剖麻雀,条分缕析,庖丁解牛,力争游刃有余。”
6、圣贤学问和科举功名,相辅相成。胸怀大志,要做圣贤,这是好事。但他的叮嘱便是,圣贤首先要做个好人。要遵循人伦规范。圣贤是在为大众服务中成就的。思想上不忘做圣贤目标,行动上主攻科举,有先有后,先取功名。
王守仁在几位长辈的协助参考下,很快制订出了一个两年计划,名为《学好八股文迎接乡试挑选》。
最后,王守仁果然不负众望,中了举人!不愧为实力加资源!!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此结束,本文总共5400多字,能看到这里的朋友,都是想从读书中寻找古人的智慧,既然看完,肯定你有所想,有所获,记得点个赞,关注我呗!支持我,是我最大的动力!
最后的话:
因为当初的兴趣爱好,我进驻到各大平台,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除了失去无用的社交以及打王者、刷剧时间外,我得到了更多。
这些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习惯以及能力。
有这么一则故事:在飞机上,头等舱的人往往都是在看书,公务舱的人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则是在看电影聊天的人更多。
究竟是人的位置影响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END··················
--------推荐阅读--------
《周六》分享:给自己的时间标价,多做高价值之事!(周总结)
《周六》分享:从今,灵哥哥陪你读《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