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影院复工后上映的首部华语商业巨制,《八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正式上映一天之后,票房就突破了5亿大关。
截止到目前,已经累积票房8亿,周六和周日单日双双破2亿票房,打破了2020年全球首周末票房纪录,连续蝉联单日票房全球冠军。
头一回二刷,让我收获了意外惊喜,这部电影将这些小人物呈现得淋漓尽致,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我们都是局外人又何尝不是戏中人?
《八佰》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三个月内伤亡三十万,五十余万大军奉命西撤,88师的一个团被留下来,死守上海。
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成为壮士们最后的阵地。
为壮声势、迷惑敌人,对外宣称人数为800人,但真实人数是420人。
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个让我震撼的场景,就是苏州河两岸的残酷对比。
南岸是租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北岸是战场,阴森恐怖、死气沉沉。
明与暗、动与静、生与死的反差,在航拍镜头下被无限放大,赋予了电影让人过目不忘的仪式感。
北岸的人在抗争,在坚守,南岸的人在观望,在看戏,其中包括西方各国的记者;
南岸的戏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英雄的故事,北岸的战士听着戏曲,不知自己也是戏中人。
这部电影,导演一如既往地把镜头聚焦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
这些小人物操着各个地方的方言,他们贪生怕死,他们懦弱虚伪,他们的身上有太多人性的弱点,和我们心目中的“壮士”相去甚远。
这样的电影才真实,才真正让人看到人性的幽深之处。
没人想要当英雄,没人知道什么是英雄,但他们走着走着就成为了英雄。
欧豪扮演的新兵端午,一开始惊慌失措,不敢杀人,只想逃跑,他和他叔、弟弟本来是种地的,以为是来清扫战场,顺便看看上海有多繁华,没想到却误入孤军营,被迫面对最血腥的杀戮、牺牲。但后面也成为了不想成为的英雄,弟弟小胡北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人物之一,从一开始的胆小怕事到后面的迎刃而上,冲锋上阵,一路的成长只因是中国人。
姜武饰演的老铁,和日军对战时吓得躲进麻袋堆里,颤抖着声音说“害怕滴很”;
王千源饰演的羊拐是个老兵油子;张译饰演的老算盘,从头到尾都在想着往外逃……
勇士并非一开始就是勇士,他们也有着最原始的怯懦、恐惧、瑟缩。
老算盘在逃跑被发现后,哭着说:
“我手指头都被打掉了,没法扣扳机了,你让我在这儿干嘛?我在这儿,日本人就能死绝了吗?他们在老家给我说了个媳妇,肉嘟嘟的,我还没见过……”
这样的退缩、逃避显然不符合我们对英雄的想象,却无比真实。
我最喜欢管虎导演仪式感背后所折射的战争荒诞感。
第一是河流。
一条河流,两岸光景,折射出战争的残酷与荒诞、破坏与重建。
南岸的学生根本不懂战争的残酷,在目睹了一场胜利后,大受鼓舞,偷偷渡过河流报名参军,却在下一秒见识到真实的战场后,惊惶失措,大喊着要回到对岸去。
可战争岂是儿戏,子弹穿过他们年轻的身体,给他们上了无法回头的沉重一课。
北岸的逃兵好几次想要偷偷游到租界,但这条从死到生的路注定遥远,他们屡屡失败,繁华平静的对岸,是他们难以企及的天边。
北岸是死,南岸是生。南岸租界区的上海百姓,是北岸战士们拼死守卫的对象。
但在一开始,南岸的人们事不关己,把北岸的鏖战看作一场戏,随着时间的推进,南北两岸的人心交织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团结的力量。
第二是白马。
白马是一个重要意象,在影片中出现多次。
在满目疮痍、一片焦土中,这匹漂亮、强壮的白马在废墟中奔驰,画面对比强烈,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诗意之美。
白马所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影片最后,之前失去踪迹的白马又回到了画面中,寓示着这个民族希望仍在,前途光明。
第三是戏台。
一开始仅仅只是浩气长存,后来改了很多曲目,河对岸拼死守卫的壮士也在观看,和影片中许多场景和剧情的发展都形成了映射。
河流、白马、戏台这三个重要的意象,体现出导演管虎在影片的硬核外表之下,埋藏着的柔情与悲悯。
有句话确实不是开玩笑:我们不应该庆幸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度。生命的脆弱、现实的残酷、希望的美好,交织在一起,提醒着我们珍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八佰》筹划了10年,拍摄230天,影片处处寄托着导演管虎的匠心。
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战争场面,管虎在苏州找到一块地,历时18个月,实景搭建超过20万平方米,1:1建造了四行仓库、200米苏州河及两岸60多栋建筑,让所有工作人员一进入场景就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当年似的。
子弹打进仓库的不同材质——木板、钢铁、人体、钢盔,实弹、三八弹、或者普通的中正式步枪打进去的反应,各自是怎么样,每一个都用一年多时间一点点测验,照标准去实施。
正是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之下,才让那段惨烈的历史,在83年之后,在大荧幕上,又重新鲜活了起来。
为电影增色的,还有顶级的制作团队。
《八佰》是亚洲首部、全球第三部全程使用IMAX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场面宏大,气势磅礴,让人如临其境,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样的黑暗压抑,和420位战士共同进退。
影片的摄影师是大名鼎鼎的曹郁,曾掌镜过《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在《八佰》中的镜头调度也让人惊艳,苏州河两岸的凌厉对比、白马奔腾、雪夜冲锋,就出自他手。
除了硬件上的精益求精之外,管虎也将骨子里的浪漫诗意,呈现到了极致。
从少年时代起,《三国》里赵云七进七出、舍身救主的故事,就烙印在了管虎心里,他把想象赵云的这股劲儿,通过影片中小湖北的视角给展现出来了。
管虎曾说,电影之所以取名为《八佰》,而不是“八百”,是因为“佰”是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
他着重想表达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背后的人。
所有战争,最后都会缩减为历史书上的一段描写、一个数字,但战争中的所有战士,都鲜活地存在过,都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城墙,他们不该被我们遗忘。
管虎去探访过绑着炸药包跳楼的战士陈树生在大巴山区的老家,那里现在还立着一座孤坟。
他看到四行仓库保卫战主要指挥官谢晋元将军留下的手书,上面写着:余一枪一弹,绝与倭寇周旋到底。
那种气势与力量,今天看来依旧令人动容。
战争中的人,不仅有北岸的士兵,还有南岸的百姓,在目睹对岸的激战后,很多百姓的态度都从漠不关心,变成了参与抗战。
苏州河两岸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都是管虎想要表现的主题。
所以,我们才得以真实地去感受那段历史,感受身处战争环境中人物的悲欢与蜕变。
管虎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内心深藏着的悲悯,在他过往的作品里,都有所体现。
在行业浮躁、泡沫充斥的大环境下,管虎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
这个52岁的导演,在知天命的年纪,有看透世事的豁达与大智慧,但棱角尤在,初心不改,依然像个少年一般,兴致勃勃地与这个世界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