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鸡娃,我鸡娃,我们一起考清华

我是简丹,一个热爱钻研搞钱的95后撰稿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我分享:

基金,保险,房产以及无数种搞钱思路...

吾日三省吾身:富否?富否?富否?

(摄于:云南边境支教期间)

年初风光无限的教育股,最近像极了郊外的麦田——

绿油油的一片。

尤其是昨天,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海淀区教委即将出台“双减”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

校外培训机构将面临假期不得上课;

学科类和素质类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上市;

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做任何广告。

截止昨晚,跟谁学、好未来、新东方等中概在线教育股应声大跌。

看完松了一口气:鸡娃大战,也该降降温了。

1.

前不久有朋友结婚,就回了一趟我们“十八线”小城市。

顺道和表姐吃了个饭。

她一毕业就进入了教育体系,毕竟地方不算大,工作上的压力还行。

但是,作为一位妈妈的压力,却在逐年递增。

她跟我聊到了她学校里,一些老师的小孩:

有的被保研北大;有的被保研本科院校;还有的被各大中学“哄抢”...

我把目光转向了小侄,立马感受到了这个小学生的压力。

哪怕是闲余时间最多的教师家庭,她们也过得并不清闲。

因为周末、寒暑假,几乎都被兴趣班占据了:

跆拳道,游泳课,足球,毛笔字,钢琴,画画,吉他......

作为一位未婚未育的女性,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也能感受到她的焦虑。

而这种焦虑的直接体现,就是“鸡娃”。

2.

说起“鸡娃”的话,海淀妈妈一定是首当其冲的。

和她们的“鸡娃”程度比起来,我表姐不值一提。

在她们看来:能否去一所好的大学,前提是能否上一个好的中学。

而是否能上“海淀6小强”中学,就又是一个小升初的问题了。

所以,小学就成了承载这一切的地基。

奥数不用说,毕竟PET(剑桥英语5级)考试都已经成为标配了;

Python是小学才学的,中学就得升级学C++了...

在一系列的“鸡娃”升级战背后,我找到了焦虑的根源:

教育投资。

预期回报是:更好的未来,更高的收入以及地位。

成本就是:家长当下在时间和金钱上的大量付出。

其实教育投资和大多数投资相似:它所带来的回报是不确定的。

数理化成绩的高低,与最后是不是能赚很多钱,或者取得多高的科研地位,是值得证伪的。

比如北京海淀,几乎所有奥数班的尖端老师,都是当年各省数学竞赛中靠前的学生。

甚至在去年底,北大和学而思还签约了人才战略合作:

或许一个从北大毕业的学生,也不过是去学而思实习教师职位。

但每一位决定“鸡娃”的妈妈,对小孩的期待应该远不止成为一名教师。

3.

巧的是,其实昨天刚和一个做教育的朋友吃了饭。

他在学而思用了5年的时间,做到了北京某片区的主管。

哪怕年薪百万,前不久他还是选择了辞职。

因为他的理想主义不能接受他变成现在这样:

贩卖焦虑、加速内卷、吸血家庭...

这也是大部分教育机构的现状,更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至于他离职的原因,也并非是对行业的失望。

反而正是因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才想从中跳脱出来。

想在行业内做创新,因为他觉得一个好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它应该是在帮助家长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制造出更多本不应该存在的问题。

聊完之后,我为这位理想主义者的“创业”道路感到一丝丝的担忧。

但更多的还是敬佩,因为还有人在担忧我们的教育。

而不是在中饱私囊之后,选择独善其身。

我们都知道,要想在一滩死水中激起一片浪花是很艰难的,但终究是有胜于无。

ps.

其实这次教育行业的调整,以及教育股的大跌,或许正是一个机会。

他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思考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

因为一条新赛道,在前期的野蛮生长后,还是需要各方的监管。

只有这样,这个赛道才有可能成长为一条健康的好赛道。

这不仅是对于投资人来说的,对于专注“教育投资”的家长们,更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鸡娃,我鸡娃,我们一起考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