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不只有三俗——康茂才与陈有谅

        从郭德纲说专门做了一版太平歌词,讲康茂才与陈友谅的故事,我就找明史材料里的这段历史。明史里及相关著作、叙述都不见太平歌词里描述的场景,只是说陈友谅打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后攻打南京过程中,朱元璋利用陈友谅与康茂才相识令康茂才诈降,至于后面真正的“挡谅”情节,找了半天也没有明确的出处。一直到查到相关戏剧,发现有写了这段故事。按照网友“寒江孤雁1987”的文字:戏曲里,红生戏有“三挡”:《挡谅》(康茂才挡陈友谅)、《挡幽》(申伯侯挡周幽王)、《挡曹》(关云长挡曹操)。阻挡之人,均为红生,被挡之人,均勾脸。《挡马》等戏,不属于三挡。

        《挡谅》一剧:又叫《战土台》、《江东桥》,取材于《明英烈传》,秦腔有《墩台挡将》,豫剧有《康茂才挡将》。故事情节与《华容道》相似。康茂才与陈友谅有结拜之义,故刘伯温不肯派康茂才去截杀陈友谅。康茂才立下军令状,在土台设伏兵,陈友谅兵败至江东桥,被康茂才阻挡。陈友谅诉说旧交之情,康茂才终不忍擒拿陈友谅,放陈而去。康茂才回营请罪,朱元璋赞其义,赦免康茂才。《江东桥》中,陈友谅的脸谱,不同于《九江口》中的陈友谅脸谱,人物虽然是一个,但戏不同,剧种不同,处理也不同。

        这“三挡”当中,除了挡曹操那出《华容道》,其他基本不演出了,看来是老郭戏曲材料多,在其他戏剧的基础上,改写了一段新的太平歌词,也未可知。

        陈友谅是朱元璋的劲敌之一,按照官方史书记载(明史有陈友谅传),没有太多和康茂才的交集,关于他们俩的恩怨主要出自明代小说《英烈传》。小说毕竟不是历史,而且《英烈传》是明朝郭勋招请门客,模仿《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作“开国通俗列传”,即《英烈传》。郭勋是明朝开国元勋郭英的六世孙。郭英从十六岁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尤其是在鄱阳湖一战中一箭射死陈友谅,被朱元璋称赞为“一箭胜百万甲兵”。但是此说法并不被正史承认。《明史陈友谅传》原文是:两军“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并不承认郭勋先祖的功绩。郭勋这个人是个“挟恩宠、擅朝政、恣为奸慝(te,四声)”的小人,他骄恣枉法,多次被朝臣参劾,但每次都能得到嘉靖皇帝的庇护,反而青云直上,位极人臣。郭勋为了让郭英能够入享太庙,以巩固自己的权位,便想出了一个撰写通俗小说来达到目的的“奇计”。《英烈传》特意着重点明郭英射死陈友谅之事,写好之后,郭勋买通内宫太监,每天专为皇帝说书,讲《英烈传》故事,并说这是“相传旧本”。一时间“传说宫禁,动人听闻”。

        至嘉靖十六年郭勋奏请将郭英配享太调。虽然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对,但在皇帝的支持下,郭勋最终如愿。两年以后,国勋本人被封为翊国公,加太师。虽然忘乎所以的郭勋最后因为得罪皇帝而被逮捕勘问,死于狱中,但《英烈传》已经流传开来。

        郭勋所造《英烈传》原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刻于万历中期的书林杨明峰版本,题名《皇明开运英武传》,分八集六十节。它比较接近于郭勋的原本面貌。到万历后期,出现了《京本云台奇迹》,它是以《皇明开运英武传》为底本进行裁剪润色而成的。至此《英烈传》的文本就此定型,以后流传的各个版本,都是以此为底本刊印的。2002年中华书局编中华古典小说名著普及文库,以清代聚德堂本为底本,以《云合奇迹》和清代至和堂本为校本,重印《英烈传》,郭勋的故事见于该书前言。目前网络关于康茂才挡陈友谅的描述,基本出自《英烈传》。有机会找到相关红净戏的影像或文字资料,再做实录。

        历史这东西,到现在只是人们用来抒情表怀的工具和素材而已,康是不是真的挡了凉并不重要,人们慨叹的,无非是世事如潮,起起落落,道义循环,轮回无限而已。

参考材料:《英烈传》前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声不只有三俗——康茂才与陈有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