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这也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书籍。书中有一个概念我非常认同且喜欢。那就是作者把“父母”的定位扩大化了。

通常我们的惯性思维会认定,父母就是和你有直接血缘关系且生育你的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载体之一,“父母”并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

在本书中,“父母”是指负责照顾孩子的人,是对孩子负有主要责任的任何人。比如,亲生父母、代理父母、继父母、有偿或无偿的帮手(保姆)等。

我之所以认同这个观点,且把这个定义提前写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认知前提。如果很狭隘地去理解“父母”这个载体,那是做不好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

今天通读前三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过去怎么样影响现在以及未来。这一点阐述的对象是“父母本身”。

父母已经是成年人,在各个方面基本都定型。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造就了现在的模样。

所以,父母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经历过哪些“人情世故”,都会折射在他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以及行为上。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亲子教养的传承。

无论父母自身拥有幸福与否的过去,过去的都已经过去。

在未来教养孩子的道路上,重新认知自我,不以单纯“好”与“坏”的标准评判自己和孩子;尽可能修复已经存在的关系裂痕,而不是忽视和逃避;看清且抓住教养的重点,才是最有效用的。

第二,孩子的成长环境。环境分为内部家庭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我们无法掌控,但是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来促使孩子拥有适应各类环境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认识并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在家庭环境中,最重要的不是家庭的结构形态,不是房子的大小和布置,而是每位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方式。

家庭成员日常是怎么沟通、怎么对待彼此不同的意见、怎么处理紧急事务、怎么化解家庭矛盾、怎么应对自己的社会关系……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三观,也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第三,孩子的感受。这一点,对父母的最大要求就是接纳。

无论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对错与否。父母第一反应是询问,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数落甚至谩骂。

只有孩子的感受得到了认可,他才有可能信任你,敞开心扉诉说更多的内容。

这一点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能平和地解决当下这一次的问题,更在于和孩子建立起了一座彼此信任的桥梁。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 他会知道向谁求助,谁比较有安全感。也能够让孩子与自我内心建立更强大的联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这一切,都在于父母如何说,如何做。教养孩子,并不是直接在孩子身上践行各种方法,而是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171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