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沮授之言,袁绍为何放弃“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机会?事后又眼红曹操

东汉末年,汉献帝被曹操迎于许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扫平袁绍。

而坐拥数十万兵力的袁绍,当初有着绝佳的时机去迎天子,不用沮授之言,错失良机。

沮授劝迎天子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李傕、郭汜作乱长安,汉献帝沦为政治玩具。

此时的袁绍,自勃海起兵之后,豪杰多附,拥兵数十万,沮授劝袁绍西迎天子。

沮授劝袁绍,如今州郡初步平定,兵强马壮,正是西迎天子,定都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大好时机!

“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迎天子之后,再讨伐地方诸侯,属于大义之举,师出有名,为成就霸业的最佳选择。

袁绍本欲听从沮授的意见,颍川郭图、淳于琼却劝袁绍勿迎天子。

两人认为,汉朝江山已经日薄西山,再没辅助的必要,当下四方英雄割据,“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又况且,迎来天子之后,“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沮授力争,言道:“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

袁绍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拒绝了沮授的建议。

袁绍拒迎天子的原因

袁绍本打算听从沮授建议西迎天子,但是在经过郭图、淳于琼的劝说后,为何又放弃了此一想法?

当初董卓入京,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汉献帝,曾经问过袁绍的意见,而袁绍对此是极力反对,想及汉献帝之立非自己本意,恐被献帝记恨,此其一也。

郭图所言,迎来天子之后,听从皇帝的话,则自己不能做主,但要是不听皇帝的话,反而落个抗命的名声,并非为善计,此其二。

在袁绍的心中,其实更认同郭图所言,天下大乱,正是群雄逐鹿、建立帝业之时,袁绍同样有心建立自己的王朝,而汉献帝则变得无关紧要,此其三。

袁绍只顾扩大自己的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却完全没有认识到,“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意义所在,不知师出有名、以义讨不义更加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此其四。

说到底,是袁绍忌惮汉献帝会束缚自己,全没有高瞻远瞩、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

曹操迎天子都许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击破黄巾,汉献帝此时自河东回到洛阳。

曹操与群臣商议,想要迎天子都许,手下大臣们有的说山东未平,而韩暹、杨奉带着皇帝刚到洛阳,北又连接张杨,怕不好控制。

荀彧劝曹操迎天子,好处有三:

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

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

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极力建议曹操当断则断,立即迎天子,使得天下归心。

曹操果断采纳荀彧的建议,至洛阳,奉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汉献帝拜曹操为大将军。

袁绍后悔,眼红曹操

袁绍不迎天子,给了曹操机会,下诏书于袁绍,责其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思勤王而只顾互相倾轧。

在迎天子的第一时间,曹操便尝到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甜头,而袁绍亦尝到了苦果。

面对皇帝下发的责让诏书,袁绍上书为自己辩解,言辞犀利,不以己过,而是反让汉献帝“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结恨三泉。”

汉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此时袁绍克定河朔,天下畏其强,而曹操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实力远不及袁绍。

袁绍以自己官职在曹操之下为耻,不接受朝廷的太尉之职。

曹操迫于形势,立即将“大将军”之职让与袁绍,派孔融持节,拜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这才心满意足地接受。

袁绍看出了迎天子的好处,便想要把天子迁到甄城,好离自己近些,被曹操果断拒绝。

田丰劝袁绍道,徙都之计不成,便要早做准备,唯有先打败曹操,再奉迎天子,“动托诏令,响号海内,此算之上者。”否则的话,终将会被别人所擒。

袁绍再次拒绝了田丰的建议,而是调拨兵马,进攻公孙瓒,平定自己名下的幽州之地。

官渡一战,袁绍被曹操以少胜多,大败亏输,以至于病逝。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谋士沮授、荀彧都看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重大意义,而实力雄厚的袁绍却看不出,将机会拱手相让于曹操。

曹操迎天子,先是派曹洪率兵西进不得,又亲自率军进讨,历经半年之久,终是兵入洛阳,迎汉献帝都许,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事后的袁绍,又眼馋曹操,想要迁都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已不可得。

又不听从田丰建议攻打曹操,转而谋求一地之得失。

两相比较,没有远大的战略目标,纵袁绍兵再多,地再广,终是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听沮授之言,袁绍为何放弃“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机会?事后又眼红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