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守流年83】练习专业的眼光

1.专业眼光

读到郝晓动院长的早安语:

孟晚舟飞机上所发文章,是一篇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精心酝酿、堪称范例的佳作。

按常规写法,可以“感谢”为基调,但容易流于俗套,感觉例行“公事”;也可以“谴责”为基调,但容易偏向社论。

文章以“情感”为基调,表达了重获自由的欣喜之情,久居异国的思乡之情,近乡情更怯的归国之情,无端被打击的屈辱之情,对国家、亲人、战友、同事和所有支持者的感激之情,以及坚信光明与正义的豪迈之情。

感激祖国,充满诗意;感激他人,凝炼精确;至暗时刻,高度概括;描写场景,细节逼真。

激动中有内敛,感激中有坚韧,悲愤中现柔弱,喜悦中有超然。通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有画面,有细节,有层次,有格局。

昨日我也读到了孟女士飞机上的文章,当时觉得文章不仅情真意切,也文采斐然。然后就没有了然后。

同样的文章,郝院长读后却洞察到文章背后的秘密并作为早安语,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给他人,将这篇文章的价值显性化拓展。这就是专业的敏感,专业的眼光。我们其实都可以随时随地练习这种专业的敏感,比如:我今日也可以开展一个微班会,带着孩子一起读一读文章,谈一谈感受。我最近让孩子们通过读新闻关注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每周摘抄一则你认为最重要的新闻和大家分享。后续可以把“桐生小讲堂”有计划有步骤地做起来。

2.同侪学习

“同侪”是一个很中国、很历史的词语。它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难路途的故事,见证了中国人对于亲情的珍惜。此后的历史中无数文人更是在真诚的游学交往中把友情酝酿成胜似兄弟的温暖的同侪情谊!同侪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尊重,诚实守信,肝胆相照,无私分享,主动担当,充满着浓厚的温情与善良!许多时候,当我们被亲情友情感动的时候,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涌现这样的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同侪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同学、校友关系,也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关系。同侪关系是基于相同的人生理想、共同的发展愿望彼此主动建立起来的忠实伙伴关系,更可以说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同侪之间有共同的志趣,但绝不是彼此迎合,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考和立场,每个人都能坦诚表达自己,每个人都能以君子的胸怀倾听对方,吸纳对方。

同侪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合作学习。也就是说,基于相互需求而成立的“同侪”之间必定要发生合作学习行为,并且是自发的、主动的、合理的、自然的、连续的、智慧的。这样的学习行为必然促成学习者合作能力的提升。同侪之间点燃激情、分享智慧、碰撞思想、吸纳异质,将促进学习者拓展视野、开阔胸襟,有利于学习者有效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快速提升思维水平。

同侪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主动而广泛的社会交际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倾听的姿态,包容与吸纳的胸怀,渐渐拓宽的认知视野……

构建自己的同侪,其实是一种主动成就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深谙“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他懂得中国的交往礼仪,熟悉中国人的交际语言,他知道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善于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同侪学习,成就的是光明、友善、睿智,洋溢着人类美德和无限创造活力的学习家!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再说说同侪学习 -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46938236?ivk_sa=1025883i

今日去兄弟学校参加名师工作室活动,突然想到了“同侪学习”这个词。

学校开展教师共同体活动,3-6人一个团队,每周轮流听课研课,开展多角度的专业学习。这个想法最初来源于我和欧。用共同体学习代替原来的师徒结对活动,我觉得理想的状态就是“同侪学习”模式。

学生们也可以寻找自己的同侪,开展共同体学习。可以选从小组学习开始,慢慢渗透同侪学习意识,不一定要“同侪学习”的名,尽量有“同侪学习”的实。

3.妈妈的语言

不到七点,窗帘外透出黄色的光芒。拉开窗帘一看:窗外笼罩在一片黄色的光芒里。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妈妈说:“肯定会下大雨,你带上伞。”

我不止是沉浸在母亲的关怀里,更为母亲语言的丰富感到惊讶。她读书很少,可是经常都会蹦出一些很生动很活泼的话语来。比如今天早上的“”,意思是:天空、空气发黄预示着天要下雨,人的肤色发黄预示着健康出现问题。既好懂又好玩。

我小时候在饭桌上就常常听妈妈说:“胀死要吃饱哦!”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人读胀死了,肯定是吃得太饱了啊!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就会说:“人不怕生得笨,只要主意多。”当时也疑惑了好久:主意多的人还生得笨?长大后才知道这些话的微妙之处。

妈妈最喜欢说的还是俗语,比如,买东西的时候她会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我们担心遇到麻烦时,她会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我们发表议论的时候,她又会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外面说话要谨慎。”当我们不知道节约的时候,她会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我们不听老人家的忠告时,她还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对于妈妈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惊讶。她这么丰富的语言究竟是哪里来的呢?一天,妈妈又在手机上给大哥写一长篇教育文章时,我问:“妈妈,你只读了两三年书,怎么会认识那么多字?怎么会写这么长的文章?”

“学呗!人不怕生得笨——”

“只要主意多!”我接过妈妈的话,两个人相视大笑。

这是多好的学习语文的故事啊,我可以讲给孩子们听一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守流年83】练习专业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