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诗人宰相武元衡

      这天大早,天刚蒙蒙亮,长安城还带着睡意,但早朝人已经出了靖安坊东门,赴大明宫上朝。

      就在这时,冷箭突袭,射灭了早朝人的随从提着的灯笼。街,黑了下来,随即,几个黑影闪现,驱散了随从,直取早朝人的首级。

      最终,他们刺杀了早朝人,消失在长安城内。

      遇刺者是当朝宰相武元衡,与武元衡同时上朝的御史中丞裴度也遇刺受伤。这起刺杀事件,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

      武元衡在遇刺前夜写了一首诗《夏夜作》:

      夜久喧暂息,

      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景,

      日出事还生。

    (深夜已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惟有明月高悬夜空,照着池台。但这样的好景不能长久,等到太阳出来,烦恼的事又会不断滋生出来)

      冥冥之中,诗人似有预感却又无能为力。很有诗谶的意味。         

1,

      宰相上朝途中遇刺,当属惊天大案。谁制造的?谁指使的?

      史载,刺客杀人之后,在金吾卫、府衙、县衙都留下纸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不要忙着抓我,否则,我先杀了你们)。         

      如此张狂,朝廷震怒,展开地毯式搜查。没多久,来自恒州的兵士张晏等8人被捕。朝廷怀疑恒州节度使王承宗是幕后黑手。审讯过后,张晏认罪。案件虽有疑点,但为了尽快平息舆论,官方还是定了案,张晏等人很快被斩首。         

      后来,官军在东都洛阳附近清剿一股数千人的土匪流寇。经过激战,土匪土崩瓦解,官军斩杀土匪头子圆净和尚、生擒另一个匪首訾嘉珍。一审查,朝廷惊出一身冷汗:这股土匪收买官吏,居然打算袭击东都洛阳。再审,又审出刺杀武元衡的真正凶手就是圆净和尚、訾嘉珍等人,而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是幕后黑手。

      安史之乱时,朝廷过度倚重地方节度使平叛,致使节度使们坐大,藩镇割据。唐宪宗上台后,一改前任的姑息政策,启用强硬派武元衡、裴度坐镇朝中,剪除藩镇。武元衡为皇上出谋划策,大刀阔斧打击藩镇,引起藩镇势力的强烈不满。

      元和十年(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让武元衡率军清剿。朝廷的强硬,使与吴元济互为倚靠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大为恐慌,他们决定刺杀武元衡,给朝中的强硬派一点血色。

      武元衡被刺并没有打乱唐宪宗平叛的步骤,裴度旋即升为宰相,继续讨伐淮西。最终,将军李愬雪夜奔袭蔡州,生擒吴元济,淮西平定。

李愬雪夜袭蔡州

      淮西平定,吓得李师道赶紧向朝廷示弱,但也没挽救自己的命运。元和十三年(818年),朝廷派大军围攻,李师道被部下所杀。

2,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和武则天沾点亲(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堂弟)。

      武元衡极聪明。

      唐德宗建中四年,25岁的武元衡拿下状元。后来由华原县令调进中央,任比部员外郎。因成绩出众,升为左司郎中,可以参政议事了。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武元衡再升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德宗常与他咨议国事,评价为:“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果然,在唐宪宗时,武元衡两度出任宰相。

      在唐宪宗刚当上皇帝那会儿,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他的心腹刘辟自立为“留后”。宪宗初登大宝,很多事还没理顺,只好先安抚刘辟,就让他当了节度副使,管理西川这一摊子事。刘辟觉得皇上年轻好欺负,竟得寸进尺,向朝廷要求得到三川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宪宗怒拒。刘辟一看,新皇帝还挺横,干脆举兵造反。他出兵进攻东川,擒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今四川三台)。

      宪宗琢磨,自己刚坐上皇帝宝座,如果不压住刘辟这小子,其他人还不纷纷效仿?皇上找来打仗高手、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等人率军入蜀平叛。政府军连战连捷,收复东川、西川,活捉刘辟。随后,高崇文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入主成都。

      这高崇文出身军人世家,他自己也是一介武夫,打仗有一套,但不通文书,繁忙的政务让他头大。他更喜欢打打杀杀,一心要去保卫边疆。皇上也觉得应该用人所长,就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邠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州)刺史、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出镇邠州。西川留下的空缺,就由已是宰相的武元衡填补吧。

      高崇文倚仗军功,临走时把蜀地军用物资、库内金帛、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搜罗一空,军民怨声载道。武元衡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主政西川,很快就安抚了军心民心,稳定了局势。

      本以为是临时救个急,没想到一干就是7年,政绩斐然。

3,

      武元衡是全才,不仅通政,亦通文。

      他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但因政绩出众,盖过了诗名。在现在看来,他在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韦应物、元稹、李益等等群星璀璨的中唐诗坛上肯定有些寂寞。其实,武元衡一生写了不少诗,仅现存的就有190多首。在当时,他的诗名很大,不少人传抄他的诗,再配上乐曲传唱。《唐诗二十家》《唐五十家诗集》《唐人百家诗》等,都收录有他的诗,可见他在当时诗坛上地位不低。晚唐人张为在其所著的《诗人主客图》中,甚至称武元衡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现在看,这个评价太夸张,武元衡的诗很美,但缺少厚重。

      武元衡的仕途比较顺畅,这在盛唐之后不多见。他既缺少岑参、杜甫、李商隐那般辛苦奔波又无所获的失落,也没有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贬后的痛苦与伤感,所以诗里也就缺少了哀伤、困顿、无助、愤懑的情感,也缺少民生疾苦,深度上打了折扣。

      武元衡的诗,以绮丽、精妙、瑰奇著称。

    《题嘉陵驿》作于他在四川任职期间:

    悠悠风旆绕山川,

    山驿空濛雨似烟。

    路半嘉陵头已白,

    蜀门西更上青天。

      他到任不久后就去四川东部视察,入住嘉陵驿。

      山路崎岖,景色也随之变幻。景色清新空灵,内心也畅快,本是好事。但山路难行,加之刚经历战乱不久,河山荒凉破碎,才走到一半,畏难情绪陡增,甚至平添白发。至此,诗的意境也急转直下,诗人愁苦的形象立在眼前。《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曰:“意工调高格峻,不厌百回读矣。”

    《春兴》是一首思乡的诗: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思乡是古代诗人永久的题材。特定的情景会触发诗人的乡情,武元衡的这首《春兴》,就是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思乡之情:春日,细雨初晴,杨柳由鹅黄变为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异乡的暮春景像,春天即将逝去。那么,故乡的春天又会如何呢?于是,一夜的思乡之梦随春风而离去,又随春风飘向故乡──洛阳城(武元衡的家乡缑氏县就在洛阳附近)。

      春景引发乡思,乡思又触动归情,最后成了归梦,思乡之情伤感怅惘,绵绵如缕。

    《陌上暮春》和《春兴》内容相似,但写法有些平白:

      青青南陌柳如丝,

      柳色莺声晚日迟。

      何处最伤游客思,

      春风三月落花时。

    《春日偶作》也是如此:

      飞花寂寂燕双双,

      南客衡门对楚江。

      惆怅管弦何处发,

      春风吹到读书窗。

    《夕次潘山下》,是武元衡镇守四川时的一次出巡所感:

      南国独行日,

      三巴春草齐。

      漾波归海疾,

      危栈入云迷。

      锦谷岚烟里,

      刀州晚照西。

      旅情方浩荡,

      蜀魄满林啼。

      毕竟远离家乡,有些孤独。但春来巴蜀大地,景色如此美好,又不免陶醉其中。可林间杜鹃啼叫,似哀似怨,兴奋的心情顿然消失,羁旅之愁涌上心头。这首诗仅56个字,但写情感变化,复杂了许多。

      当代人眼里,武元衡不是“著名诗人”,但他的诗可读的不少,比如怀古诗《登阖闾古城》:

      登高望远自伤情,

      柳发花开映古城。

      全盛已随流水去,

      黄鹂空啭旧春声。

      再如边塞诗《单于晓角》:

      胡儿吹角汉城头,

      月皎霜寒大漠秋。

      三奏未终天便晓,

      何人不起望乡愁。

      再如《春暮寄杜嘉兴昆弟》:

      柳色千家与万家,

      轻风细雨落残花。

      数枝琼玉无由见,

      空掩柴扉度岁华。

      他的送别诗也情真意切,隽永耐读,如《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

      柳暗花明池上山,

      高楼歌酒换离颜。

      他时欲寄相思字,

      何处黄云是陇间。

      再如《赠别崔起居》:

      三十年前会府同,

      红颜销尽两成翁。

      别泪共将何处洒,

      锦江南渡足春风。

      古人说武元衡的诗“瑰奇”,就是雕琢字句、求奇求工。从这个标准看,他确实写了不少好诗,好句子更多,比如“鹤巢深更静,蝉噪断犹喧”,鹤巢幽深而静,蝉声聒噪虽断犹喧,一静一喧,让人联想无限;再如“静见烟凝烛,闲听叶坠桐”,凝视青烟凝烛,静听桐叶坠地之声,极写静闲之态。其他如“风翻凉叶乱,雨滴洞房深”“白露伤红叶,清风断绿萝”“花枝入户犹含润,泉水侵阶乍有声”“山近峨嵋飞暮雨,江连濯锦起朝霞”等等,用字造词无不精致,却又清新自然,难怪在当时传唱不已。

4,

      武元衡和同时代的两位诗人有不少话题。

      一个是美女诗人薛涛。

      薛涛住在成都。她本是乐伎,后来脱乐籍隐居,因为有才,成为蜀中高官们的清客。

      薛涛有“女校书”的雅号,得自武元衡。他主政西川时,赏识薛涛之才,还让她参与一些案牍工作,后来甚至奏请朝廷授薛涛“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干的是撰写公文、典校藏书,官阶很低(从九品)但门槛很高,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当然,按制度规定,薛涛没能当上校书郎,但“女校书”的声名却有了。

      奏请薛涛当校书郎的故事,主人公有两个版本,一个如前文,是武元衡,另一个版本是武元衡的前任韦皋。

      薛涛的诗写得好。前文提及武元衡出巡时写《题嘉陵驿》,透着愁苦。薛涛和诗《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满是宽慰与鼓励:

      蜀门西更上青天,

      强为公歌蜀国弦。

      卓氏长卿称士女,

      锦江玉垒献山川。

      在诗里,薛涛承认蜀道难,但她认为这仅仅是西蜀的一面啊。西蜀还有另一面,薛涛说,让我勉为其难地为您唱一首乐府歌曲《蜀国弦》吧,蜀地人杰地灵、山川锦绣,多么美好。言外之意,只要治理得当,前景会更加灿烂。据说武元衡看了诗大为感动,欣赏不已。

      有一次,武元衡举办宴席,薛涛献诗——《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

      落日重城夕雾收,

      玳筵雕俎荐诸侯。

      因令朗月当庭燎,

      不使珠帘下玉钩。

      东阁移尊绮席陈,

      貂簪龙节更宜春。

      军城画角三声歇,

      云幕初垂红烛新。

      诗中描绘宴会上的场景,也是对武元衡治蜀成绩的赞美。

      武元衡有诗《赠道者》(一名《赠送》),对某位女子大加赞美,似是心中的女神,一尘不染:

      麻衣如雪一枝梅,

      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

      红莲池里白莲开。

      这位美丽的女子让诗人入梦,仿佛来到越国溪水边,她走进一群穿着红衣的浣纱女中间,那风姿,一如开在一片红色荷花中的白莲。

      这位让武元衡梦魂牵绕的女子是谁呢?有研究者认为是薛涛,因为薛涛与元稹的爱情幻灭后,换上了道袍,打算安静过日子,不再企盼情爱。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当时元稹虽然才31岁,但诗名已如日中天,薛涛自然知晓,而元稹也久闻蜀中美女诗人薛涛的大名,特别想见见。于是,元稹约薛涛在梓州见面。这年七月,元稹返回朝廷,任职洛阳。两人本是一见钟情,共度了一段美好却短暂的时光。可惜元稹用情不专,加之年龄(薛涛已40岁)、身份地位的羁绊,最终没走到一块儿。

      研究者认为武元衡《赠道者》中的女道士,就是薛涛。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另一位诗人是刘禹锡。在诗坛,刘禹锡大名鼎鼎,尤其是他的韧性、刚毅、乐观和豪气,在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德宗时,王叔文、王伾是太子李诵的“侍读”,常在李诵面前“言民间疾苦”,深得赏识和信任。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即唐顺宗。王叔文、王伾等人鼓动唐顺宗革新,实施一系列新政,刘禹锡、柳宗元等有才华、有抱负的一批年轻人加入了这场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他们采取了措施革除弊政,却触犯了藩镇、宦官的利益。后来唐顺宗中风,禅位给太子李纯(唐宪宗),这场声势浩大的革新仅仅持续了100多天便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王伾、刘禹锡等人都被贬到偏远地方。

      “永贞革新”时,王叔文想拉武元衡入伙,被婉拒。唐宪宗即位后重用武元衡,由此,刘禹锡对武元衡有了成见。还有一件事也让刘禹锡对武元衡不满。在安葬唐德宗时,武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刘禹锡想充当仪仗判官,但武元衡没有答应。

      刘禹锡被贬后,差不多过了八九年光景,才从被贬之地朗州(今湖南常德)回到京城。可没多久,他就写了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又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里的“桃花”,指的就是武元衡等人。刘禹锡觉得他们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后才提拔起来的,牛什么牛?结果,刘禹锡再次被贬,去了遥远的连州(今广东连州)。此后又辗转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历时十余年。

      唐穆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召回京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在朝中当主客郎中的刘禹锡游玄都观,对当年的事耿耿于怀,不吐不快,就又写了首诗《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观中的桃花都没了,遍地菜花,一片荒芜。“种桃道士”现在都哪去了?看我刘郎如今又回来了。刘禹锡屡遭打击却始终不屈服,通过这首诗再次向朝中当权者发难。“种桃道士”似指武元衡,他虽已去世十多年,但执政的权贵却不能由着刘禹锡任意挑衅,于是,刘禹锡又被“外放”了好几年。

      当年武元衡遇刺身亡,朝中大臣和一些文人纷纷写诗写文悼念。刘禹锡也写了《代靖安佳人怨》(二首),但讽刺味道十足,我们看看其中一首:

      宝马鸣珂踏晓尘,

      鱼文匕首犯车茵。

      适来行哭里门外,

      昨夜华堂歌舞人。

      诗的头两句写武元衡遇刺,后两句说:昨晚还在华堂上和美人们歌舞,今天就归天了,昨天的舞乐声变成了今天的哭声。

      武元衡有“唐代第一美男子”的美誉,有过一些绯闻,朝中政敌也常以此来攻击他。在别人都在赞颂宰相的功绩时,刘禹锡却讽刺武元衡之风流,胆子大,怨也深。

    《新唐书》评价刘禹锡时说:“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意思是刘禹锡仗着自己的才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心胸又比较狭窄,有一些小恩怨无法释怀。比如刘禹锡写两首“玄都观”绝句讽刺武元衡等人,诗写得好,勇气也可嘉,但有这个必要吗?“永贞革新”的失败和武元衡没多大关系啊。

      在文学上,刘禹锡贡献大;在推动国家发展上,武元衡贡献大,所谓“元和中兴”,武元衡是重要功臣。在政治见解上,他们两人也基本一致,都对藩镇割据不满,都想重塑大唐辉煌。结果弄得关系如此,何必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文】诗人宰相武元衡)